现在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实习心得体会 >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心得体会(精选20篇)

时间:2023-12-17 20:07:03 作者:笔尘

心得体会的写作是一个自我梳理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思路,提高写作能力。小编精选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方面的启发和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坚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21282个,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7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5%下降到2.7%,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新期盼和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李克强总理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举乡村振兴旗帜,奋力开创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坚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基地、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依托川酒、川茶、川菜、川药、川猪等优势产品打造“川字号”品牌,到2020年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5600个以上。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产值突破2万亿元。突出发展乡村新业态,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深度融合,打造民俗风情小镇和特色美丽村庄,到2020年创建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100个以上,建成全国乡村旅游强省和森林康养大省。突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联种等办法,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多渠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坚定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指示,继续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保护传统村落、改造旧村落和新建聚居点相结合,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分类推进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到2020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万个。注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抓好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四好村”创建,办好农民夜校,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实现农村垃圾处理率100%。

三、坚定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三农”发展动力活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的重要指示,继续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扎实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农业农村投入保障体系,总结运用四川在脱贫攻坚中创新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的做法,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政策和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形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定比例支持乡村发展。建立人才流向乡村机制,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涵盖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保障政策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领办企业、允许兼职兼薪。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四、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坚决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健全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坚持由省委常委兼任农工委主任常态化,坚持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重大政策,审议重大投入、重大项目、重大工作等职能,强化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牵头协调、决策参谋、调查研究、推动落实等职能。建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坚决贯彻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制,建立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上着力,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优先选派熟悉“三农”的干部进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在向全省所有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派驻第一书记基础上,再向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证。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意味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成功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抵达终点前也难免磕磕绊绊,更重要的是,冲刺完成以后的前行方向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脱贫任务和脱贫困难相对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1+1>2”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规划措施、具体落实双管齐下。

在措施的规划上,要体现全面覆盖和精准针对的要求。对于重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保持一定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求总体稳定。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脱贫县,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以及巩固脱贫成果。对于返贫问题,健全防止返贫检测和配套的帮扶机制,杜绝贫困户在脱贫和返贫之间的来回挣扎。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推动其积极与乡村振兴同配套适应,确保广大的农村人口有应对风险、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

在具体落实上,制定的政策离不开单位个人的落实,所以乡村振兴离开不专业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深入脱贫地区了解实情,根据当地特色和优势条件,配套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下乡问题,需要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如通过现有的公务员招录制度、事业单位招聘制度等方式,将“三农”人才聚集到乡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力量、发挥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培训问题,需要注重当地人才的训练养成,通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乡扶贫“传好棒”。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不能为了脱贫而脱贫,要在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的脱贫致富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统筹做好二者衔接上下功夫。发展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是脱贫致富、实现长效脱贫,稳定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手段。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拓展对接市场,助力产业换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要搞好,要发展好,离不开“三注重”。

一是注重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部署实施重点研发专项、重大项目,加快培育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乡村实用科技人才。

二是注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把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要素配置、干部配备等方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推进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是注重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升乡村生态品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造林绿化与退耕还林、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工程;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局面。

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最后冲刺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应砥砺务实作风、涵养为民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不留遗憾、全力以赴,奋力答好新时代决胜脱贫攻坚试卷。

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已迎来最后的冲刺阶段,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要想啃下这块硬骨头,实属不易。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双重加压下,要想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还需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端正作风,杜绝形式主义,真抓实干、苦干实干,不搞“花拳绣腿”,注重“求真务实”,切实把每一件群众事落实好,确保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

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感同身受。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外在表现。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主动倾听贫困户的心声,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多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多问问他们生活的困难,多找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深入分析原因,及时妥善地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让脱贫攻坚工作始终以此为轴,不脱离人民群众,拥护人民群众,确保能脱得了、稳得住。

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气度,迎难而上。只有个人本领过硬、素质过高、底气过足,才能接得了脱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的“烫手的山芋”。党员干部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不仅是要帮助贫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还要注重谋划乡村振兴,做好有效衔接,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固基础。党中央承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行动上不能有丝毫迟缓,要有“善始善终”的决心和“善作善成”的担当,在磨练中蜕变成长,在烈火中淬炼成钢。“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用“钢铁一般”的意志练就过硬本领,助力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致天下之治者才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振兴实施正确方向是实现乡村稳、农业兴的要因素,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目标指向,拥有一支深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高素质“三农”工作保障队伍尤为关键。

留助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好发展。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选拔培优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眼下的本土去挖掘“千里马”,首先,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并完善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而带动产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其次,从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本土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通过健全的保障机制的投入,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本土乡村人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培养新时代人才,共建乡村振兴好发展。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人才来点燃,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想乡村提供人才振兴支撑的重要途径,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在工作中,他们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批又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村官为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队伍。要建立引导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年轻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要筑巢引凤,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要多方引导返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等返乡做“创客”,鼓励支持并引导乡村精英群体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不仅仅要靠当地政府部门创造便利条件、政策支持,也要同步改善乡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更好解决返乡精英群体的后顾之忧。栽好梧桐树,吸引凤凰来。营造“靠环境引人才,用服务留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升级,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人才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灵魂,乡村振兴必须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支柱,只有人才支柱稳固,才能筑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厦,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意味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成功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抵达终点前也难免磕磕绊绊,更重要的是,冲刺完成以后的前行方向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脱贫任务和脱贫困难相对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1+1>2”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规划措施、具体落实双管齐下。

在措施的规划上,要体现全面覆盖和精准针对的要求。对于重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保持一定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求总体稳定。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脱贫县,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以及巩固脱贫成果。对于返贫问题,健全防止返贫检测和配套的帮扶机制,杜绝贫困户在脱贫和返贫之间的来回挣扎。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推动其积极与乡村振兴同配套适应,确保广大的农村人口有应对风险、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

在具体落实上,制定的政策离不开单位个人的落实,所以乡村振兴离开不专业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深入脱贫地区了解实情,根据当地特色和优势条件,配套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下乡问题,需要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如通过现有的公务员招录制度、事业单位招聘制度等方式,将“三农”人才聚集到乡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力量、发挥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培训问题,需要注重当地人才的训练养成,通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乡扶贫“传好棒”。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不能为了脱贫而脱贫,要在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的脱贫致富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统筹做好二者衔接上下功夫。发展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是脱贫致富、实现长效脱贫,稳定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手段。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拓展对接市场,助力产业换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现如今,各个乡村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角度,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思路更明、干劲十足。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学习十九大精神重在领会重在实践重在落实要做到知行统一,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一、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中。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当做当前的政治、的民生和最紧迫、最坚决的任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全面抓好脱贫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此次考核任务工作。

二、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好实践好发挥好。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县委也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长远性和近期目标,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三、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从严管党治党各项举措中。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第一条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党和国家事业前提在于党的领导,保障在党的建设,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的理念,把抓好党建作为的政绩,全面压实“两个责任”,坚决维护好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要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择不扣贯彻落实,要强化干部管理,持之以恒整风肃纪高压反腐,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

四、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中。脱贫摘帽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互相配合,一定要早部署早谋划,要趁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东风,全力以赴、全面动员,亲临一线督促指导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全力抓好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目前,乡村振兴热遍及所有农村区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在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按照当前三洲的实际,必须突出抓好“三头”:

在当前三洲的发展中,三洲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三洲的特色在于生态宜居。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融入三洲建设,就一定要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的优势资源挖掘并发挥出来,只有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才会将其变成金山银山。

一要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过去,我们对一些地方的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应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

二要深化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力抓好旧危泥砖屋拆除、村道巷道和屋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三要抓好资源的利用规划。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要靠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法宝就在于支部是核心,书记是带头人,村干部是服务员。发挥村干部模范表率作用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守好基层组织主阵地。各基层组织要以抓好党建为引领,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宣传、善于引导,依法办事、规范治理,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进一步地摸门道、找窍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争当基层发展的“领头雁”。作为村干部,要想方设法帮群众增收,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来难题,凝聚人心。当前特别是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三是要当好基层群众的“贴心人”。作为村干部,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点才节,一碗水端平,而且要善于处理村务,集中民智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成为治村有方、持家有道的当家人。同时,要做到胸有情怀愿担当,做到身真入、心真沉、情真融,帮助群众解决好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当前,三洲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农田丢荒,即使有耕作的也是一家一户分散劳动居多,只能基本满足自家日常生活,村庄空心化程度严重。乡村要振兴,必须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将零散、分块租赁给散户的土地集中回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投入、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进来,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村委会以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直接有效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依托村内山水自然资源、人文民俗风貌条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充分发挥乡村节庆、创意纪念品、文创民俗等吸引游客的特点,进一步整合业态、做大规模,使乡村旅游真正具有地方特色;要注重促销,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吸引客源,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户发展农家乐,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全力帮助与指导,发展一家,巩固一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要切实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政策,新时期我们实现了总体小康,但是要实现全面小康,就一定好抓好乡村发展,要充分认识关键在少数这一重要观点和论述,抓好乡村振兴工作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借助“五条腿”齐发力才能顺利抵达全面小康的幸福“人民公社”。

乡村振兴,核心要抓产业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固本强基”在结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前提下,既要搞好平原地区的大机器生产作业,也要发挥“丘上林业,丘间塘,花田瓜谷果鱼粮”的丘陵地区农业发展,要深度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让农业产业走上产业发展之路,走“规模化、机械化、融合化、集体化、常规化、网络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让群众在大发展中凭土地和劳动力享受农产品的红利,提高群众的积极性;适时建设一批高标准、成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打造汇聚生产、加工、服务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综合体,逐步建立农产品的“直销”路径,让群众既掌握生产环节也掌控销售环节,同时还明白市场需求环节,从而开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生产活动。

乡村振兴,关键要抓人才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鼓励大批具有农技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投入基层、奉献基层,为农村一线发展注入专业技术血液;采取“授人以渔”的模式,利用夜间、午间农民空闲时间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开展巡回培训教学,着重以理论培训、现场教学、问题简答等方式丰富教学课程,全力解开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尤其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讲解,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农民掌握种植技巧、领会发展思路、开阔行业眼见,大力培育新型化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重点要抓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站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展现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要善于挖掘农村最本质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家风家训等民俗民风,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着力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让乡村意识形态引领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基层文化发展;乡村文化发展起来了,就能实现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让第二产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让农村更有看头、更有想头、更有奔头。

乡村振兴,基础要抓生态振兴。随着现代农村发展,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与城市的差别也在缩小,农村废弃物随处投放、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和进行无害化处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长期以来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这是农村的先天优势。实现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不断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要在农村采取建立畜粪尿、生活垃圾、危害性垃圾分类处理的垃圾桶,对垃圾进行科学无害化处理,要把农村最美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保存好、利用好、规划好、发展好,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河中,把宜人、宜居、宜旅游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好。

乡村振兴,根本要抓组织振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党最关心、最关切的问题。乡村振兴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员干部工作能力行不行,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的好与坏。乡村振兴进程中,基层党组织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着力破除积弊、夯实基层基础,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工作方式,带领群众积极投身到农村产业发展进程中去,让农村发展有带头人、有目标、有方向、有成效。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巩固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是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我国国土面积很大,有着较大贫富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章。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

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产业与农民就业问题,保证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不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是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才有乡村振兴的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因为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很多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尤其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

所以,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第一的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加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与农村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文化振兴是灵魂。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汇集着乡土人文之美。假如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者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掉真正的灵魂。所以,实施乡村振兴务必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但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动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承传好乡村文化,提升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以及产业。也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升乡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生态振兴是根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可以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因为前些年乡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应该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提升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提高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务必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苦干实干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思维,更好地抓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通过参观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园林基地、采摘基地以及党群服务中心,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对该村党建引领、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的详细介绍。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以下几点建议:

整合优势资源,让党支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者和命运共同体。选派街道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常驻基层支部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发挥党小组长基石作用,选优配强中坚力量,构建更为稳固的组织框架和后备梯队,培养一批懂基层、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党员干部“早九晚九”的工作模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行为准则,每个干部在埋首案头、山间挖土、走访宣讲之间自然交替,让党员干部带头成为“乡村振兴”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服务群众最有力的回应。

做好“城乡融合、以城带乡”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充分挖掘“山水、村落、生态”等旅游资源,开发自耕园艺、家庭自助厨房、互联网销售平台等农业延伸特色服务,探索城乡共享菜园建设模式,提升本地农副产品附加值。结合实际,建立党员群众讲习所,讲习内容涵盖党课、农业技术等各方面专题,大力培育有担当、勤作为、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成立新乡贤委员会,推选堪担表率、经验丰富的村民担任乡贤,积极参与村民矛盾调解,构建村风淳朴、村民自治的和谐乡村文化。按照就地取材、就地造景、节约资源、不大拆不建的要求,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及房屋资源,引导并规范村民发展农家乐、茶馆、小超市等家庭经营,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样本。四、突出党建引领,找准乡村振兴着入点,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始终将加强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农村党组织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依托,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建强组织作保障,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措施实施心得体会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

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破除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

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

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

从鲁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决定、共担风险,处处闪耀着为民担当、干事创业的情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

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党员农家乐”、“党员文明户”、“党员责任牌、责任区”、“党员请您歇歇脚、上下楼梯慢慢走”等暖心提示清晰显眼,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乡村振兴,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希望农村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现状势在必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乡村的农业强,乡村振兴战略才有抓手,基础才能牢固。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乡村旅游的不断进步,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书记在文章中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建工作特色品牌,用党的建设工作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发展,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党建+”夯实乡村振兴组织保证,跑出人才赋能“加速度”。

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火车快不快,全凭车头带。通过抓村一级书记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以月度“支书论坛”+季度观摩调研的形式,开拓“领头雁”发展思维、理顺工作思路。丰富党员教育管理方式,通过手机“微党课”、“田间党课”、“小院党课”等多种创新生动形式开展组织生活,延伸党组织的辐射触角,保障了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覆盖。重视人才工作,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注重将发展资源向村一级倾斜,给予返乡创业人才政策支持,创造事业发展优良环境土壤,吸引更多人才流入“筑巢”。

“党建+”深耕乡村振兴产业潜能,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推动农村工作局与经济发展局等部门组建产业发展领导专班,邀请上级相关部门实地指导,找准与当地资源禀赋相符合的生产方式,形成“一村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推动从“一业”上发力,在“一品”上深耕。专班重点对村级业态进行分析,对相似业态村进行支部联建,构建“支部+产业圈”模式,依托产业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打造“红色+产业”示范点,强化引领带动作用。整合当地红色资源,通过打造纪念馆+产业基地+直播基地+创客论坛四位一体小切口创新建设立体式乡村振兴示范点,将红色资源、产业资源等特色优势打造为闭环示范内容,以点带面有力推广“一村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巩固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助推器”作用。

“党建+”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跑出乡村善治“加速度”。

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着眼基层社会治理,将创新群众社会自治作为党建书记项目全面推广。建设“微信+”村民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党组织凝聚力、组织力。党支部广泛组织引导当地乡贤、退伍军人、老党员、文明户等群体作为“乡贤小法庭”与“文明积分”工作小组成员,通过“乡贤小法庭”加强基层群众自我解决矛盾纠纷能力,提升群众法制意识水平,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良好局面。通过开展村民“文明积分”自治活动,切实提升党员群众参与村居治理的积极性,引导群众扮靓家园、绿色生活的同时促进实现民心在基层聚集、服务在基层拓展,全面改善提升村情民风,推动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化战略心得体会

农村振兴发展有诸多先天不足,但也不是事无可为,清晰的思路、得力的措施对农村发展仍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实际,现谈谈本人一些体会和感悟:

一、固本培源: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生性动力。

对于毗邻的欠发展地区,农村经济不够活跃,主要的难题仍是积累不足,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个人认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就是要固本培源,发展好本地的产业、富裕本地的群众、培养本地的领军人才,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生性动力。具体到,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示范带动,提升烟叶产业发展水平。目前,的烟叶在全县是“龙头”的地位,但客观地说,这种地位仍不稳固。一是本地烟叶大户仍然不足,专业户更是不多;二是产业经营模式依然是传统低效益的模式,低投入低产出,依然是靠天吃饭。据于此,我们一直向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示范带动。通过镇村干部、引进外地大户规模化种植烟叶,一方面培养本地的种烟能手,另一方面宣传烟叶种植的经济效益,引导本地有知识、有经济基础的能人转向烟叶种植。同时,通过扶持烟水、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表彰奖励种植大户等方式,着力将种植大户培养成烟叶种植专业户,成为稳定烟叶种植规模、得升经营层次的中坚力量。二是引导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无论是土地的流转模式,劳力的组织方式,还是烟田的管理方式,都还是处于传统农业种植的模式,只是简单面积的累加,而没有现代的经营。我们着力尝试通过组建烟叶协会,逐步引导烟农加强合作,采取一些现代经营的手段,来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促进产业发展升级。

2、向山上要效益,积极发展林果业。虽不是山区乡镇,但也有山林面积14.7万亩,为耕地面积的4倍,要富民,如何做好山上的文章就不可忽视。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现有以脐橙为主的果业的管理,加强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工作,监督好各种不良激素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低缓林地,引种对环境没有破坏的油茶、黄栀子等经济林木、中药材,以及近年风行的花梨木等名贵树种,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山地经济效益。

3、打造新亮点,孕育乡村旅游经济。有诸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如到县城10分钟路程,有仙济岩、白马寨等风景区,有赣南赣南畲民的发祥地—球狮等等。但乡村旅游经济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所需的资金、人才和硬件设施都是目前所不具备的,这方面我们将做好前期工作,着力抓好规划,逐步完善一些基础设施,向乡村旅游这一无烟黄金产业迈进。一是抓好乡村规划。重点对仙济岩、球狮进行规划,逐步建设一批像大竹坑一样的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村庄整治点。特别是要对球狮村进行重新规划,按畲乡特色村寨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二是先易后难,逐步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逐步对进入相关景区及特色村寨的道路进行改造、拓宽,对相关人文和自然景观进行建造和修缮。

二、民需导向:民生工程建设让群众真正得实惠。

农村的欠发展,使得农村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也显得民生工程的紧迫性。但农村资源条件不足,特别是乡镇资金不足,使得民生工程难以面面俱到,上这项目还是上那个项目,有时很难抉择。个人的体会,民生工程建设必须立足于群众的需求,哪个问题是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哪个问题是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就优先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搞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1、推进社区化建设,解决“住”的问题。解决“住”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住新房”,有新房没新村,农村依然没有发展。镇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社区化建设,顺应“人口城镇化”的大趋势来推进村庄整治。一是围绕中心社区抓好规划布点。中心社区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有利于集中配套设施建设、有利于环境卫生整治,我们为此选取了下排子、大竹坑、古楼岗、上下九里等一批群众相对集中、基础相对较好的自然村落来建设中心社区,有的点连续几年打造,吸引周边零星分散的村民到中心社区建房。二是突出地方人文特色。有一段时间,我们忽略了人文在人居环境中的重要位置,建了一批“火柴盒”式的民房,没有品位、没有灵魂。近年来我们开始反省,并在建设中挖掘和融入地方人文特色。如20_年开始在仙济岩村大竹坑建设点上,就强调要融入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组织理事会成员外出参观,并统一建筑立面,外观上传承赣民居的特色,因此得到了各界的好评,也引起了各级媒体甚至中央媒体的关注。今后我镇各中心社区建设也将延续这一理念,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上要突出人文特色。

2、科学治水,解决安全用水问题。素有“枯燋”之名,水资源缺乏,特别是到干旱少雨季节,部分群众连饮用水都保证不了。水的问题是最大的困难,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我们努力在两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解决“量”的问题。我们对全镇水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如何解决水源上制定了近期和远景规划。近期就是开发离圩镇约5公里的油坑的水资源,并与现在的自来水厂并网,解决圩镇及周边几个村没有自来水的问题。远景就是开发离圩镇约30公里的中坝的水资源,彻底解决群众没水用的问题。二是解决“质”的问题。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对水源地坚决实行禁养政策,严厉打击唯利是图的违规养殖户。同时坚决督促各山塘水库的退包退养。

以上是个人目前对发展的体会和感悟,近十年的乡镇主官经历,本人感觉到乡镇的困难重重,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同样大有可为,特别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能够创出一番新天地。在此也对县级部门如何支持乡镇提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建议。

一是涉及乡镇的项目多要在制度和程序上强化乡镇的作用。目前乡镇面对群众的诉求,都会向上申报一些项目。前期的调研、立顶乡镇都要花大力气去争取。但在立项之后的实施及验收上,乡镇就基本上管不到了,导致一些民生工程不得民心。如我镇立新渠的维修上,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方不与镇村两级组织商量,完工也不用镇村两级组织参与验收,导致这条本来可以满足几个村农田灌溉的水渠边一个村都用不了。所涉及的农户意见很大,几次都要组织群体上访,镇村两级组织只能想其他变通的方法。

二是涉及乡镇的执法适当放权乡镇。目前很多工作乡镇有责任没权力,而部门则有权力却管不过来,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如安全生产工作,一些矿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镇村干部发现了只能发发通知、做做工作,稍为采取一点措施就会引起企业主很大的反弹,导致一些问题久拖不决。在这些问题上建议通过委托执法或定期联合执法等形式强化乡镇的管理权限。

晋宁的乡村振兴同样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同样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谓之“乡村综合体”,将带给我们各级干部怎样的考验?

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也就是在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这五方面实施全面振兴,整体推动,激起乡村内生动力。重点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是关键,以乡村丰富的生态、文化等资源为依托,以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手段为支撑,打造一批特色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文化振兴要把乡村的传统文明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弘扬中华文化,支持、鼓励农村自主文化组织的发展,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政府必须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资,完善和升级乡村教育基础设施,从小抓起,“三农”学者到农村去,农民到学堂去,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养;进行观念革命,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打造绿色产业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筑绿色政策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保障党和国家政策落地,保障党员带头,政令畅通,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扶持农民自治组织,引导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取决于干部和党员的带动和引领,取决于群众的响应和共鸣,上下一致,决定着全面小康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我坚信,以更大的决心、更新的观念、更有力的举措,共同发力,定能获得开启晋宁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

我的老家是位于鲁中地区的一个普通小乡村。现在,我称它为故乡,这是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小时候,听老人们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一个名叫大槐树的地方迁徙过来的,他们看到这里物产丰富、气候适宜,就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村里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因为村里的人绝大多数姓贾,因此把村名定为“贾家孝门”。

为啥在村名后面加上“孝门”二字呢?这里面可有些说法哩!村里所在的镇叫汶阳镇,自古就有“齐鲁必争汶阳田”之说,关键是这里民风淳朴、崇尚孝德,上孝父母、下教子女,是远近闻名的文明乡镇。因此,镇上的人都以传承孝德为荣,给村子起名的时候也喜欢加上“孝德”二字,让后人铭记孝德、传承孝德。

后来,村里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方便管理,经公社研究决定,以中间的一条公路为界,把村子分为了两个村儿,北边的叫贾北村,南边的叫贾南村。虽然现在自然村归属不同了,但老少爷们儿之间的情谊还是一如既往的深厚,大街上见了面赶紧掏烟寒暄,谁家有了困难也是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两个村村民之间的心从未疏远过,毕竟几百年的根儿深着呢!

记忆中,在村院儿旁边有偌大一块场地,平时村民们都在那里晒粮食,孩子们在那儿玩游戏,那应该算是我们村里最早的广场了吧!在广场的西南角,有一大块凸起的土疙瘩,那是我们男孩子的天地,拿着自制的手枪、手榴弹向“敌人”发起冲锋,而上面的“敌人”则负隅顽抗,直到我们兵分两路,采取“正面佯攻+迂回包抄”的战术,把敌人拿下。休息十分钟,各自回家补充能量,一块馒头几块咸菜,马上交换场地投入战斗。

后来,村里来了一些人,据说是县考古队的,他们在我们的战场上左看看、右转转,后来干脆用布条圈起来了,不让我们进入“阵地”了。后来开来了几辆车,挖开土疙瘩找出不少东西拉走了。大人们说,咱们每天都在这儿,竟然不知道这还是战国时期的战场哩!这土疙瘩里面还藏着这么多宝贝,不过也好,上交国家就有意义了!

文艺活动是我们村的特色之一。在鲁中地区,从老一辈儿开始,就非常喜欢听山东梆子,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我老家泰安还成立了专门的泰安山东梆子剧团,在省内外都颇有名气。村里2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与村里的文艺活动,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一个不差、一样不落。

尤其是到了春节、中秋节,在外人员都回老家了,村里又热闹起来了,全都操练起来了。我们村儿每年都会代表镇里参加全市文艺展演、国际桃花节等演出,长此以往,我们村儿成了文艺表演的代名词。

如今,家家户户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住上了新房子,买上了小汽车,甚至组团出国旅游。我们这一代都在外地成家立业,很少回老家了,但和老家的距离不但没远,反而更近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范文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惩治“微腐败”,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现如今,各个乡村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角度,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思路更明、干劲十足。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学习十九大精神重在领会重在实践重在落实要做到知行统一,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一、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中。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当做当前的政治、的民生和最紧迫、最坚决的任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全面抓好脱贫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此次考核任务工作。

二、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好实践好发挥好。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县委也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长远性和近期目标,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三、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从严管党治党各项举措中。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第一条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党和国家事业前提在于党的领导,保障在党的建设,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的理念,把抓好党建作为的政绩,全面压实“两个责任”,坚决维护好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要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择不扣贯彻落实,要强化干部管理,持之以恒整风肃纪高压反腐,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

四、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中。脱贫摘帽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互相配合,一定要早部署早谋划,要趁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东风,全力以赴、全面动员,亲临一线督促指导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全力抓好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现如今,各个乡村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角度,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思路更明、干劲十足。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学习十九大精神重在领会重在实践重在落实要做到知行统一,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一、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中。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当做当前的政治、的民生和最紧迫、最坚决的任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全面抓好脱贫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此次考核任务工作。

二、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好实践好发挥好。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县委也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长远性和近期目标,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三、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从严管党治党各项举措中。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第一条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党和国家事业前提在于党的领导,保障在党的建设,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的理念,把抓好党建作为的政绩,全面压实“两个责任”,坚决维护好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要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择不扣贯彻落实,要强化干部管理,持之以恒整风肃纪高压反腐,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

四、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中。脱贫摘帽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互相配合,一定要早部署早谋划,要趁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东风,全力以赴、全面动员,亲临一线督促指导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全力抓好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坚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21282个,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7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5%下降到2.7%,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新期盼和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李克强总理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举乡村振兴旗帜,奋力开创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坚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基地、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依托川酒、川茶、川菜、川药、川猪等优势产品打造“川字号”品牌,到2020年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5600个以上。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产值突破2万亿元。突出发展乡村新业态,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深度融合,打造民俗风情小镇和特色美丽村庄,到2020年创建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100个以上,建成全国乡村旅游强省和森林康养大省。突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联种等办法,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多渠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坚定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指示,继续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保护传统村落、改造旧村落和新建聚居点相结合,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分类推进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到2020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万个。注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抓好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四好村”创建,办好农民夜校,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实现农村垃圾处理率100%。

三、坚定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三农”发展动力活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的重要指示,继续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扎实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农业农村投入保障体系,总结运用四川在脱贫攻坚中创新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的做法,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政策和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形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定比例支持乡村发展。建立人才流向乡村机制,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涵盖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保障政策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领办企业、允许兼职兼薪。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四、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坚决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健全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坚持由省委常委兼任农工委主任常态化,坚持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重大政策,审议重大投入、重大项目、重大工作等职能,强化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牵头协调、决策参谋、调查研究、推动落实等职能。建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坚决贯彻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制,建立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上着力,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优先选派熟悉“三农”的干部进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在向全省所有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派驻第一书记基础上,再向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证。

目前,乡村振兴热遍及所有农村区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在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按照当前三洲的实际,必须突出抓好“三头”:

在当前三洲的发展中,三洲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三洲的特色在于生态宜居。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融入三洲建设,就一定要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的优势资源挖掘并发挥出来,只有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才会将其变成金山银山。

一要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过去,我们对一些地方的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应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

二要深化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力抓好旧危泥砖屋拆除、村道巷道和屋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三要抓好资源的利用规划。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要靠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法宝就在于支部是核心,书记是带头人,村干部是服务员。发挥村干部模范表率作用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守好基层组织主阵地。各基层组织要以抓好党建为引领,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宣传、善于引导,依法办事、规范治理,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进一步地摸门道、找窍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争当基层发展的“领头雁”。作为村干部,要想方设法帮群众增收,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来难题,凝聚人心。当前特别是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三是要当好基层群众的“贴心人”。作为村干部,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点才节,一碗水端平,而且要善于处理村务,集中民智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成为治村有方、持家有道的当家人。同时,要做到胸有情怀愿担当,做到身真入、心真沉、情真融,帮助群众解决好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当前,三洲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农田丢荒,即使有耕作的也是一家一户分散劳动居多,只能基本满足自家日常生活,村庄空心化程度严重。乡村要振兴,必须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将零散、分块租赁给散户的土地集中回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投入、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进来,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村委会以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直接有效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依托村内山水自然资源、人文民俗风貌条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充分发挥乡村节庆、创意纪念品、文创民俗等吸引游客的特点,进一步整合业态、做大规模,使乡村旅游真正具有地方特色;要注重促销,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吸引客源,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户发展农家乐,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全力帮助与指导,发展一家,巩固一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坚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21282个,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7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5%下降到2.7%,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新期盼和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李克强总理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举乡村振兴旗帜,奋力开创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坚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基地、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依托川酒、川茶、川菜、川药、川猪等优势产品打造“川字号”品牌,到2020年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5600个以上。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产值突破2万亿元。突出发展乡村新业态,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深度融合,打造民俗风情小镇和特色美丽村庄,到2020年创建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100个以上,建成全国乡村旅游强省和森林康养大省。突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联种等办法,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多渠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坚定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指示,继续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保护传统村落、改造旧村落和新建聚居点相结合,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分类推进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到2020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万个。注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抓好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四好村”创建,办好农民夜校,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实现农村垃圾处理率100%。

三、坚定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三农”发展动力活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的重要指示,继续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扎实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农业农村投入保障体系,总结运用四川在脱贫攻坚中创新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的做法,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政策和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形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定比例支持乡村发展。建立人才流向乡村机制,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涵盖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保障政策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领办企业、允许兼职兼薪。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四、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坚决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健全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坚持由省委常委兼任农工委主任常态化,坚持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重大政策,审议重大投入、重大项目、重大工作等职能,强化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牵头协调、决策参谋、调查研究、推动落实等职能。建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坚决贯彻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制,建立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上着力,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优先选派熟悉“三农”的干部进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在向全省所有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派驻第一书记基础上,再向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证。

目前,乡村振兴热遍及所有农村区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在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按照当前三洲的实际,必须突出抓好“三头”:

在当前三洲的发展中,三洲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三洲的特色在于生态宜居。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融入三洲建设,就一定要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的优势资源挖掘并发挥出来,只有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才会将其变成金山银山。

一要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过去,我们对一些地方的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应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

二要深化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力抓好旧危泥砖屋拆除、村道巷道和屋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三要抓好资源的利用规划。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要靠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法宝就在于支部是核心,书记是带头人,村干部是服务员。发挥村干部模范表率作用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守好基层组织主阵地。各基层组织要以抓好党建为引领,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宣传、善于引导,依法办事、规范治理,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进一步地摸门道、找窍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争当基层发展的“领头雁”。作为村干部,要想方设法帮群众增收,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来难题,凝聚人心。当前特别是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三是要当好基层群众的“贴心人”。作为村干部,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点才节,一碗水端平,而且要善于处理村务,集中民智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成为治村有方、持家有道的当家人。同时,要做到胸有情怀愿担当,做到身真入、心真沉、情真融,帮助群众解决好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当前,三洲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农田丢荒,即使有耕作的也是一家一户分散劳动居多,只能基本满足自家日常生活,村庄空心化程度严重。乡村要振兴,必须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将零散、分块租赁给散户的土地集中回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投入、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进来,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村委会以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直接有效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依托村内山水自然资源、人文民俗风貌条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充分发挥乡村节庆、创意纪念品、文创民俗等吸引游客的特点,进一步整合业态、做大规模,使乡村旅游真正具有地方特色;要注重促销,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吸引客源,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户发展农家乐,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全力帮助与指导,发展一家,巩固一家。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意味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成功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抵达终点前也难免磕磕绊绊,更重要的是,冲刺完成以后的前行方向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脱贫任务和脱贫困难相对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1+1>2”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规划措施、具体落实双管齐下。

在措施的规划上,要体现全面覆盖和精准针对的要求。对于重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保持一定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求总体稳定。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脱贫县,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以及巩固脱贫成果。对于返贫问题,健全防止返贫检测和配套的帮扶机制,杜绝贫困户在脱贫和返贫之间的来回挣扎。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推动其积极与乡村振兴同配套适应,确保广大的农村人口有应对风险、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

在具体落实上,制定的政策离不开单位个人的落实,所以乡村振兴离开不专业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深入脱贫地区了解实情,根据当地特色和优势条件,配套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下乡问题,需要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如通过现有的公务员招录制度、事业单位招聘制度等方式,将“三农”人才聚集到乡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力量、发挥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培训问题,需要注重当地人才的训练养成,通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乡扶贫“传好棒”。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不能为了脱贫而脱贫,要在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的脱贫致富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统筹做好二者衔接上下功夫。发展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是脱贫致富、实现长效脱贫,稳定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手段。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拓展对接市场,助力产业换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坚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21282个,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7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5%下降到2.7%,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新期盼和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李克强总理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举乡村振兴旗帜,奋力开创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坚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基地、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依托川酒、川茶、川菜、川药、川猪等优势产品打造“川字号”品牌,到2020年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5600个以上。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产值突破2万亿元。突出发展乡村新业态,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深度融合,打造民俗风情小镇和特色美丽村庄,到2020年创建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100个以上,建成全国乡村旅游强省和森林康养大省。突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联种等办法,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多渠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坚定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指示,继续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保护传统村落、改造旧村落和新建聚居点相结合,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分类推进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到2020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万个。注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抓好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四好村”创建,办好农民夜校,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实现农村垃圾处理率100%。

三、坚定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三农”发展动力活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的重要指示,继续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扎实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农业农村投入保障体系,总结运用四川在脱贫攻坚中创新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的做法,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政策和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形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定比例支持乡村发展。建立人才流向乡村机制,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涵盖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保障政策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领办企业、允许兼职兼薪。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四、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坚决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健全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坚持由省委常委兼任农工委主任常态化,坚持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重大政策,审议重大投入、重大项目、重大工作等职能,强化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牵头协调、决策参谋、调查研究、推动落实等职能。建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坚决贯彻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制,建立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上着力,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优先选派熟悉“三农”的干部进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在向全省所有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派驻第一书记基础上,再向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证。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意味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成功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抵达终点前也难免磕磕绊绊,更重要的是,冲刺完成以后的前行方向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脱贫任务和脱贫困难相对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1+1>2”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规划措施、具体落实双管齐下。

在措施的规划上,要体现全面覆盖和精准针对的要求。对于重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保持一定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求总体稳定。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脱贫县,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以及巩固脱贫成果。对于返贫问题,健全防止返贫检测和配套的帮扶机制,杜绝贫困户在脱贫和返贫之间的来回挣扎。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推动其积极与乡村振兴同配套适应,确保广大的农村人口有应对风险、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

在具体落实上,制定的政策离不开单位个人的落实,所以乡村振兴离开不专业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深入脱贫地区了解实情,根据当地特色和优势条件,配套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下乡问题,需要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如通过现有的公务员招录制度、事业单位招聘制度等方式,将“三农”人才聚集到乡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力量、发挥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培训问题,需要注重当地人才的训练养成,通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乡扶贫“传好棒”。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不能为了脱贫而脱贫,要在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的脱贫致富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统筹做好二者衔接上下功夫。发展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是脱贫致富、实现长效脱贫,稳定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手段。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拓展对接市场,助力产业换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现如今,各个乡村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角度,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思路更明、干劲十足。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学习十九大精神重在领会重在实践重在落实要做到知行统一,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一、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中。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当做当前的政治、的民生和最紧迫、最坚决的任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全面抓好脱贫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此次考核任务工作。

二、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好实践好发挥好。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县委也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长远性和近期目标,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三、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从严管党治党各项举措中。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第一条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党和国家事业前提在于党的领导,保障在党的建设,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的理念,把抓好党建作为的政绩,全面压实“两个责任”,坚决维护好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要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择不扣贯彻落实,要强化干部管理,持之以恒整风肃纪高压反腐,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

四、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中。脱贫摘帽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互相配合,一定要早部署早谋划,要趁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东风,全力以赴、全面动员,亲临一线督促指导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全力抓好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这几年来明显觉得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比如:拆除违建及拆违后复垦种绿化、黑臭河道整治、农村污水纳管工程、道路安装探头、宜居家园建设等,不断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乡村,弱项在乡村。必须坚持以党建统领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大调研大走访、垃圾分类等工作,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常态化,把乡村振兴作为检验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的主考场,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以党风引领村风民风,培育文明乡风,筑牢精神家园。发动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到移风易俗中来,从源头上破除乱堆乱放、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陋习。坚持推进文明乡风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卫生管理保洁机制,坚决避免“突击一阵风、过后老样子”的现象。

作为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要不断学习,艰苦奋斗,敢于担当、敢于拼搏、敢于创新。树立为群众服务的信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做好把政策接地气的践行者,将党的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用拼搏的决心、刚强的意志、过硬的本领、无私的奉献让这条路上充分“精、气、神、蕴”,一起奔赴与创造乡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接续奋斗,绽放乡村振兴路上的“无限精彩”。

有句农家谚语是这样说的,“人勤春早功不负”,这句话启示我们在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道路上要谋划在先、担当在先、作为在先,下好“先手棋”,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的目标任务笃定前行,在新的征程上用努力奋斗凝聚力量、绽放精彩。“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党员干部要以热爱之心、奉献之志、担当之能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广大群众团结奋进新征程,奠定良好的农业基础。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党员干部要锚定目标不放松,保落实、聚力量、促带动、谋未来,以全力以赴的拼搏拼搏姿态躬身实践,用对事业的热爱凝聚逐梦的力量,接力前行、接续奋斗。

无惧无畏,集聚乡村振兴路上的“深厚底气”。

在疾风里生出逆风飞翔的“翅膀”,在逆境中迈出逆行向前的“步伐”,在巨浪里划好勇往直前的“破浪桨,以无惧无畏的勇毅姿态开拓进取,让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子更广更实。“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党员干部会面对各色的考验,这些考验是“锻铁之火”“炼金之炉”,一切艰难险阻与挫折都是初心意志的“试金石”,党员干部要“主动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于“跨栏”,在实践的“大熔炉”中磨砺自我、锤炼本领,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信念创造出更大的业绩,在奋斗实干中为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初心如磐,激发乡村振兴路上的“坚韧精神”。

“一脸汗水”“一脚泥水”的“一”字当头彰显着党员干部的拳拳为民之心。乡村振兴的发展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解决好群众的难题、办好群众的实事,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攻坚克难,才能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质效。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及时对接问题,不遗余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面对面地帮群众算“长远账”,谋划发展之路,打消群众在思想上的顾虑;手把手教授群众种养殖方法和科学技术,以好方法好技术为产业发展注入力量;心贴心地讲解具体政策、专业知识和作物的生长习性、注意事项,让群众能听得懂、用得好,增强群众在产业发展上的能力水平,提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坚持到底,解锁乡村振兴路上的“深刻蕴含”。

一颗颗吃苦耐劳的恒心,一个个功在不舍的身影,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没有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奋斗、坚守尽责的奋斗,就没有乡村振兴道路上丰硕的成果。作为党员干部,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要专注于事、奉献为民,扎扎实实地撸起袖子、俯下身子,以执着之心摸索方法、探寻道路,以专注之心精益求精、不断突破,不怕山峦巍峨、不怕村道曲折,以“扎根”之姿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稳步发展,让群众的“钱袋子”更鼓,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昂扬奋发的旋律奏响在乡村广袤的沃土上。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一、“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的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影响长远,为此应时刻得高度关注,认真对待,妥善处理。所以我们要认准形势,把住脉源,守住根基。

(一)、农村是革命的根据地。大量工作要从这里开始着手,农村工作关系到其它方面的具体工作;农村工作牵连到其它方面的具体问题,所以说农村是锻炼人才的舞台,同时也是表演的平台,很多年轻人会在这里茁壮成长,或将成为有用之才,备用之才;农村是历练人的品行宝地,磨砺意志,砥烈品行,农村是各种矛盾集中表现的地方,基于此在农村里工作应该是:具体问题得具体分析,特殊情况得特殊处理。真诚地对待,踏实地工作,不断学习,不懈奋斗。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三农的进步才是我们国家真正的进步。

(二)、农民是基层工作的力量源泉。脱离了农民,农村工作也就没有法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农村工作过程上要联系农民,依靠农民,服务农民,以人民的满意度来衡量自己的成绩。以人民的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踏实工作,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三)、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命之本。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是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保证,是一个国家能否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农业的发展关系重大。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着力发展农业,大力实施各项补足,以此来提高农业劳动才的积极性,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与效益。

二、我们在态度上要端正,品行上需严谨,业务上得熟练,学习上应抓紧。

(一)、切实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快速把自己从学生角色转变过来,投身到农村工作中去,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工作和生活,对工作踏实负责,对人诚实有信,对事客观冷静。

(二)、品行上一定得严谨,特别是要做人低调,处理事情前做请示,处理后要汇报,礼貌对待领导、同事、朋友。做一个谦逊之人,踏实之人,求真之人,务实之人。不邀功,不抱怨。

(三)、业务上要多向老同志学习和请教。他们在农村工作的经验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对具体工作的处理以及看法都上独到的一面。

(四)、学习上应抓紧抓早,时间不等人,利用空闲时间多给自己“充电”,学习专业,学习技能,学习经验,学习沟通,学习处世。加强写作能力,突出专业水平,提高组织技能,优化沟通技巧。懂礼、懂法、懂科学;知人、知世、知事实。

三、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自己负责。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应该牢记我们的宗旨,所以应该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在农村,涉及农民利益的政策法规很多,比如说有惠民强民政策,有计划生育的政策,有土地山林、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还有关于婚姻家庭方面的政策法规,有村民委员会的组织法、选举法等。

(二)、村情民意的'调查员,要当好村情民意的调查员,要调查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情况,要搞清楚农民所思、所盼、所忧、所惧、所恨、所怨、所喜。

(三)、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农村当前特别关注的一个是“农合”,农村合作医疗,第二个是低保,第三个是义务教育,第四个是涉法涉诉。

(四)、富民强村的促进员,提供一些新技术、新信息、新项目、新点子。

(五)、远程教育的操作员,现在村里基本都有远程教育的设备,可以上网,尽可能为大家开展工作创造一定条件。下来以后就有个任务,就是要当好远程教育的操作员。我们的农村远程教育设备还刚刚安装,会用这个东西的人不多。

(六)、作一名负责的人,作一名上进的人,作一名严谨的人,作一名真心为民服务之人,作一名能做事,做好事,做成事之人。

总之,农村工作有喜怒哀乐、有酸甜苦辣、有欢声笑语、有沉默寡言。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人之上,要看得起别人,居人之下,要看得起自己。既来之,则安之。在农村中工作,在农村中奋斗,在农村中成长,在农村中成材”。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前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创新性举措,也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党中央关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号召,推动农村统计调查工作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安排部署,笔者通过对樟树市张家山街道徐家堎村和中洲乡西塘村两个行政村和20份个人调查问卷的调查,尝试浅析基层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徐家堎村委位于樟树市张家山街道,距离市区有13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户籍户数502户,常住户数485户,常住人口2295人,耕地面积2827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为主。由于地处市郊,当地的农户大都在家务农,闲暇之时去城里做零工,生活倒也安逸。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大有改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乡风民俗纯朴,尊师重教,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全村上下大力推行村民自主自治,发展村级经济,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34元。近年来,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村脱贫成果显著:2015年底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75人,2019年年底只有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人。

西塘村委位于樟树市中洲乡,距离市区有55公里,下辖12个自然村,户籍户数478户,户籍人口2016人。全村耕地面积4420亩,山林地面积5800亩,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850元,是十三五规划的省级贫困村。经过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开展脱贫攻坚战,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的可喜成绩。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收集了20份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提交的问卷。大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感触最深的就是生活富裕了,交通便利了,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而且变宽了,医疗保障更全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攀比之风也渐长,特别是结婚彩礼这块。徐家堎村的彩礼已高达20多万,除了彩礼有的女方还要求男方在市里买房,有的还要买个10多万的车,结婚费用高达七八十万。再有一个请客送礼也是农户生活中较大的开支。大家普遍反映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有资金、人才和技术,希望能有机会参加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空心化趋势严重。目前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形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这种人口的单向不可逆流动,不仅使得一些生态条件脆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乡村凋敝景况;更使得山区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缺少了必要劳动力的支撑。像中洲乡的西塘村,全村户籍人口478户2016人,其中整户外出1250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谋生,加之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工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使得人口流失无法逆转,造成该村目前劳动力严重匮乏,呈现严重的老龄化和空心化。

其次,脆弱的生态条件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洲西塘村由于山区村严酷的自然生态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剧了该村的人口流失,使得这里大片土地严重撂荒,土壤更加贫瘠,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农民思想观念滞后、文化素质较低,乡村振兴的实施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客观讲,大部分农民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上,这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形式变化的需要,也制约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部分农户甚至缺乏改善生活质量的内生动力,具有普遍“圖安稳”的思想观念。

一是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发展,以“一村一品”带动乡村形成产业发展的循环系统。像徐家堎村距市区较近,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村民发展蔬菜种植和稻田养虾产业,现已建好1000亩蔬菜大棚基地和600亩的稻虾养殖基地。西塘村已建成130平米的平菇种植大棚12个,千亩枳壳基地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深入进行农产品开发,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特色食品产业化,打造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

二是实现乡村人的振兴。推动乡村人的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既要鼓励下乡发展、回乡创业,也要带动职业转换,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职业培训。要让青年在乡村找到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和舞台,重点是实现乡村要素与城市要素的结合,将城市需求与乡村的供给、乡村的需求与城市的供给,通过青年人返乡创业、城市居民下乡创业、农村居民留乡创业结合起来,实现全要素综合配给。

三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要在产业振兴与人的振兴带动下,赋予传统乡村文化新的内涵,发展新乡村文化;二开展农村度假休闲游,通过对环境、设施等的改善吸引游客,发展自然休闲娱乐、农家乐等;三要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乡土风情、传统村落等,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绽放新的活力。

四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既要实现乡村生活生态环境美,又要实现乡村居住生态环境净,如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庄龙玉,龚春明.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理念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6).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7.

[提要]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选择浙江省松阳县为案例研究,从全域视角出发,总结分析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加强政府主导规划、突出特色主题、打造智慧平台、完善交通系统等四个方面策略,以便统筹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增加农民创收,助推松阳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农民创收。

本文为2018年12月5日丽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8年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打造全域旅游,推进“三旅”融合——以松阳县为例”(项目编号:lc201823)。

中圖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2月4日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顺应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方法。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载体,带动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型模式和路径。

松阳县是丽水市建制最早的县,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前松阳已在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根据“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目标要求,举全县之力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全域视角探索松阳乡村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可推动当地产业融合升级,增加农民创收,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丽水建设大花园,把握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机遇,实现“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提供助力。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松阳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立足超优生态优势和古村人文特色,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态农业、旅游业和创意文化产业,以做强百亿茶业、复活百座古村、建设百里绿道、办好百场节会、打造百个艺术家工作室的“五个百”工程,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2,039元增加到2018年的17,546元,年均增长9.9%,其中2018年增幅居全省第三位。乡村旅游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松阳依托传统村落特色优势打造高端精品民宿,目前全县共建成民宿(农家乐)500余家,2018年接待游客252.3万人次,经营收入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6%,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迎来春天。

(二)松阳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松阳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依然尚未成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从顶层设计看,缺乏乡村旅游统一规划,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占大多数,投入少、规模小、分布散、品牌效应差,整体呈现出“小、乱、散”的发展局面。

2、从产品内容看,旅游产品单一,形式简单,同质化竞争严重,民宿发展仍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上,未能充分发挥乡村超优生态和地域文化底蕴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

3、从产业配套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有待强化和提升,接待能力低。农村交通条件差,民宿客房数量少且档次不高,卫生设施简陋,极大影响了游客体验感。休闲娱乐服务项目缺乏,内容较为单一,趣味性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养、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

4、从人才支撑看,松阳乡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对旅游创意设计、规划管理、宣传营销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吸引力较弱,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服务和管理专业水准都有待提升。

(三)小结。松阳乡村旅游在村景数量、地域分布和农民创收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在此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将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出路,把乡村列入全域旅游的范畴,从全域的视角统筹乡村以及城乡发展,最终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

(一)政府主导,构建乡村全域旅游规划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乡村全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旅游规划导向,完善全域旅游的规划和实施机制,推广基于新技术的乡村规划管理模式。

1、政府部门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根据各个村庄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准确定位乡村的发展方向和旅游主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既不盲目开发又不浪费资源,合理布局旅游要素,做到“处处皆是景”,实现景点全域化。

2、加大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向乡村旅游发展倾斜的配套优惠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建设经营民宿、种植农产品等的财政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全域建设乡村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全域化。

3、强化政府在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指导制定科学、先进、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千年古县,田园松阳”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服务水准,为乡村全域旅游保证人才输入,实现人才全域化。

(二)因地制宜,完善特色主题旅游产品体系。因地制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松阳田园风光资源丰富、民俗传统保存完整、生态环境优良,要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绿色健康旅游等。作为名副其实的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超优生态环境和独领风骚的农耕文明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其境域内各个乡村因其地理位置、生态资源、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特色不一,大体分为景村共生型、景区依托型、资源活化型、潜力挖掘型四种类型村庄,要分类施策,科学整合,形成特色主题系列产品。景村共生型村庄资源丰富且周边有景区,乡村旅游相对成熟,但同质化竞争严重,景观条件下降,这类村庄要突出产品特色,避免同质,提高娱乐休闲体验,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景区依托型村庄自身无明显特色资源但周边有景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对景区依赖性强,这类村庄要加强与景区的沟通联系,完善交通设施,实现“村景贯通”,努力发展新业态。资源活化型村庄自身特色明显但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要坚持保护自身特色,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有规划地开发,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跟上。潜力挖掘型村庄自身缺乏特色资源且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可以从文化产品培育角度入手,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打造文创产品特色品牌,促进文旅融合。(三)协同推进,打造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体系。松阳智慧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将智慧旅游作为全县重点推进的旅游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一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充实全县门户网站上的旅游专题网站,结合两微一博公众号平台,完善全方位宣传体系。二要加强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后台实时监控统计客流量、游客咨询、酒店民宿入住率及旅游收入等数据,整合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并科学调整分配。三要构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为端口,向游客开放景区介绍及门票购买、周边餐饮及预定、实时交通、医疗配套等旅游管理服务,构建集个性定制和金融支付于一體的全域化、综合性旅游交易服务平台。四要探索乡村旅游线上营销模式,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全域民宿线上预定及管理平台、农产品销售平台等,为游客提供旅游oto服务。

(四)内外连接,完善全域交通网络系统。交通网络是全域旅游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发达的全域交通网络将为全域旅游打通发展的血脉。近年来虽然金丽温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衢丽铁路都进一步完善了松阳交通网络系统,但复杂的山区地形仍制约着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条件。一要构建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争取早日开通高铁、机场等大型交通系统,全面完善大路网格局。二要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强乡村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衔接,设立交通枢纽,建起全域旅游的“微循环”。三要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完善旅游交通专线、自驾风景道、慢行休闲绿道等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慢行交通体系”。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是中国首个骑行茶园景区,目前已建有休闲健身骑行环线8.3公里,专业越野赛道7公里,有效串联中国绿茶第一镇——新兴镇和卯山国家森林公园、松阴溪景观带等旅游资源。可借鉴大木山骑行绿道成功案例,结合自然资源条件,打造“松阳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走廊”——特色绿道观光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项晓艳.全域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江南论坛,2019(11).

[2]李汉勤.松阳:以“五个百”工程助推乡村振兴[j].政策瞭望,2019(2).

[3]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1(2).

[4]杨冬琳.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研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8.

[5]何跃武.东部落后地区智慧旅游发展研究——以浙江丽水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8.34(2).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关于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我认为有无限的可能。未来乡村,也有无限种形态。大搬快聚、青年外流、空心村是未来乡村的一种;美丽乡村越做越好,变成美丽乡村升级版是未来乡村的一种;黄泥岭村由于有情怀的艺术家、大师人物的进驻是未来乡村的一种;龙洋茶园由于资本市场的进驻也是未来乡村的一种。我们今天讲的未来乡村,是我们政府想要主导的、我们想要的未来乡村。我们想要的未来乡村是像龙洋茶园、黄泥岭一样的乡村。未来乡村没有统一标准,但有共同特性。未来乡村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融合的、可生长的。开放的,既指原住民要接纳新村民(这里的新村民,也可以是具有新理念的原住民),只有新老村民一起共同努力,才能建成真正的未来乡村。

包容的,是未来乡村要善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能让最新的.理念在这块土地上重新演绎和变化。融合的,是要实现人与人的融合,人与自然的融合,人与产业的融合,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融合。可生长的,是指每一个未来乡村都不是一样的,没有模板,都是具有无限的可成长性。保持乡村原有的肌理和风貌,引进新村民,原住民和新村民和谐相处,才能够打造想要的未来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现如今,各个乡村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角度,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思路更明、干劲十足。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学习十九大精神重在领会重在实践重在落实要做到知行统一,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要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中。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当做当前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和最紧迫、最坚决的任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全面抓好脱贫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此次国家级考核任务工作。

二要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好实践好发挥好。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县委也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长远性和近期目标,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三要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从严管党治党各项举措中。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第一条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党和国家事业前提在于党的领导,保障在党的建设,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的理念,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全面压实“两个责任”,要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择不扣贯彻落实,要强化干部管理,持之以恒整风肃纪高压反腐,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

四要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中。脱贫摘帽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互相配合,一定要早部署早谋划,要趁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东风,全力以赴、全面动员,亲临一线督促指导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全力抓好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4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要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我们必须抓好领导班子、第一书记、乡土人才等“关键人”,充分发挥“领头雁”“主心骨”“带头人”作用,为发展创造动力源泉,共促乡村振兴,共建美好家园。

乡镇领导班子“担使命”,当好“领头雁”。

俗话说,“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班子队伍的建设对地区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抓好领导班子“关键人”。一方面,领导班子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其位,谋其政”,履行好自身职责,秉承“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价值追求,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紧紧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攥指发力、久久为功,确保条条落地、项项落实。另一方面,组织部门要紧盯抓牢班子队伍建设,选拔任用要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提高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建立“班子队伍”政治素质档案,对政治不合格、廉洁不过关的“一票否决”,探索“班子队伍”函询回复分析、抽核工作等机制,确保班子队伍过得硬、靠得住、不偏向、不走样。

驻村第一书记“亮身份”,当好“主心骨”。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第一书记给贫困落后的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群众“主心骨”。如今,中共中央继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为的是让这根“主心骨”持续发挥作用,因此,必须抓好第一书记“关键人”。一方面,第一书记要坚决杜绝“名在人不在、身在心不在”的基层混乱现象,把基层当成学习成长的大熔炉和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抛弃“镀金”想法,沉下心来找准自身定位、合理规划自己的目标,增强看问题的“眼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成效。另一方面,组织部门要“紧盯”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情况,定期进行摸排调查,探索建立“到村打卡”“群众监督”等灵活机制,对“不到位”现象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督促相关单位将任职工作落实抓细。

农村乡土人才“强责任”,当好“带头人”。

基层干事创业环境与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要走好“筑巢引凤”这条“路”难度颇大,乡土人才是农村的宝贵人才资源,因此,必须抓好乡土人才“关键人”。一方面,组织部门充分发挥选人用人职能,抛开“唯学历论”,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以深入一线调研、村镇举荐等形式,持续发掘本地“土专家”“田秀才”,建立健全农村种养等行业的人才信息库,选拔群众认可、敢挑重担、技术经验丰富的乡土人才作为带头人。另一方面,政策上要给予乡土人才支持,做好资源“倾斜”,建立公平、公正、灵活的乡土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长效机制,对成绩突出的乡土人才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探索开辟“专属通道”,并适当考虑纳入镇村后备干部重点培养人选,让乡土人才能够放开手脚“使劲干”,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战略是20xx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写好乡村振兴的“奋进篇章”,需要各方合力,久久为功。

实施“优先发展+配套支持”,让农业基础“强起来”。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资金予以优先保障,政策予以优先倾斜,人才予以优先提供。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机器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发展,关键是人才。高校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要继续扩大面对农民的招生培训力度,提供“套餐化”“精准化”教学,提高农民专业水平。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新创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朴”的“后花园”。要对村居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并通过多种方式让村民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要重点整治门前屋后、垃圾处理等场所环节,做到无杂物、无异味。要深入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加大对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引导乡亲见贤思齐,美化环境。要充分挖掘农村“乡土文化”“孝道文化”“宗族文化”,做好传统文化传承,让子孙后代“爱家乡、念家乡、建设家乡”。

实施“自主经营+优化服务”,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千条路,万条路,发展经济才是好道路。要聚焦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生产补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推广订单式生产模式,从播种到施肥,再到收获,提供一条龙服务,从源头上降低风险,增加收益。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科技推广人等专家学者作用,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提高生产效益。要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等方式,加大特色农产品推广宣传,扩大农产品销路。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书记同志为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筹推进“无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20__年15期《求是》)。

国家社会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一个规律:“无商不富,无工不强,无农不稳”。农业作为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它发展的水平高低关系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是决定人民幸福度和满足感的重要指标。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缺少劳动力进行生产,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依靠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人力投入过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打通了农村孤岛融入现代经济的通道,让偏远乡村同外部世界实现了历史性的互通。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技术手段,有效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农民健康水平,新一代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的发展,为乡村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在农村创造一个让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化加大农村人才体制的改革,出台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支持和鼓励我们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成功人士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创业,鼓励他们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进行创新性的工作,能有效的激发出我国农村的内生活力。同时,也要培育一批有文化、爱科学、懂技术、敢创新的新农民,为农村生产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保障人力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

乡村振兴是一个伟大的课题,成功与否,关系到我们人民的根本利益,创新发展技术,打破常规思维,树立大局观念,埋头艰苦奋斗,相信我们一定会夺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培训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对于平时忙碌于基层工作的我来说,能有五天时间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学习非常难得,弥足珍贵。因此,我把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当成汲取养分的机会,不浪费每一分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次培训涵盖面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一场头脑风暴,如在农旅融合、未来乡村实践、“两山”转换等方面提到的一些新理念与发展模式,让人深受启发,为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打开了思路。

同时,培训也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如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与运营等方面解决了我们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学而不思则罔,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者和践行者,肩负重大使命和责任。回看柘岱口乡,如何补齐短板,发挥山区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确保各项工作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