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毕业论文 > > 就业指导论文大专(汇总18篇)

就业指导论文大专(汇总18篇)

时间:2024-02-26 18:09:14 作者:XY字客

了解范文范本的特点和要求,可以更好地适应写作的需求,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这些总结范文是作者经过精心创作和整理的,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就业指导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普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具有的普遍意义,还有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独特意义。因此,对就业指导课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育,重就业指导,轻创业教育,机构及队伍不够健全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就业指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指给要求就业者传递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广义的就业指导包括给要求就业者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如何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验、心理、技巧等方面的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无论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具有一些独特意义。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除了有直接的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的作用外,对社会、学校、学生还有着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充分认识这些作用,能够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1、有利于学生成才和可持续发展

俗话说,人怕入错行。能否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成才的职业,是青年学生人生关键的一步。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用在工作上的,如果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相投、能力相符、专业相适、优势一致,人就能热爱工作,容易出成果,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如果职业选择不好,不仅直接影响个人的前程和发展,处理不好,还将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现波折。

高职毕业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容易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好高骛远,或只顾眼前利益,或胆怯焦急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就业指导中的理论指导、实践指导等环节,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择业素质,更能使学生得到关于对自身、对社会、对职业等各方面问题的正确、成熟的认识,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在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一项针对毕业生所做的对本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调查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反映,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实践工作使其纠正了在择业、对自身认识等方面的偏颇,促使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由幼稚走向成熟,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2、有利于深化改革,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就业指导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它可以使学校了解社会,也让社会了解学校,从而使学校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就业指导,学校可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尤其是本地区经济结构的组成与调整,对人才数量、质量、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这样学校在培养人才上更有针对性。同时学校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使用情况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到调整专业结构,对接社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锻炼职业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等教育教学改革,这些无疑将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另外,就业指导综合分析现代企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包括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心理素质、个性特征等方面,这对学校制定新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信息汇总和分析报告,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把就业前景好的汽车修理、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做大做强,扩大招生数量。同时,根据就业市场需要新开设了市场营销、导游等专业,其招生情况火热。此外,把一些近年学生就业情况不太理想的专业缩减招生或暂停招生。另外,学校还根据就业指导工作中搜集到的人才市场信息中所反映对人才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例如,全校性增设礼仪课程,文秘专业增设汽车驾驶课程等,使学校不断获得新的增长点,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就业工作是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就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来说,虽然各院校有各自不同的问题,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就业指导课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有些学校把就业指导课纳入了教学计划,按时授课。《就业指导》、《择业宝典》、《就业准备》、《职业生涯设计》等几十种教材纷纷涌现。但仅限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就业心理准备、求职择业技巧、如何应对面试等,系统全面,思路清晰,但教师从讲授理论出发,学生接受理论为止,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有纸上谈兵、隔靴搔痒的问题,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

就业指导不应是纸上谈兵,而更应该是实战演练。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就业指导理论。另一方面,要用理论指导实践,丰富多彩地开展就业实践活动。通过到用人单位参观学习、实习,到人才市场亲身体验和在校内举行用人洽谈会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择业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来进行。诸如,通过课堂讲授和讲座来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各类学科中渗透;通过社会、企业、家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人才中心、劳务市场等机构,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而且也是就业指导最生动的课堂;学生到企业、工厂实习,也是就业指导的有效形式。上述这些途径和方式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对学生就业与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重就业指导,轻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中,重视就业指导,教学生如何打造自己、展示自己,去适应社会组织的要求与挑选的观念占主导地位,较少有创业教育的观念。创业并不是本科生、研究生的专利,适合高职生创业的领域很多很多。只要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一样可以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院校以前的就业指导普遍存在忽视创业教育现象,导致全体学生千军万马拥挤在择业的独木桥上,而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指导,没有形成很强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对身为高职生进行创业缺乏信心,在创业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创业教育。其实,就业与创业是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创业本身也是就业,是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青年自身成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和指导实践中不能只顾学生的眼前利益,盯着现有岗位,还要从创业这个高起点上想问题、谋发展。注重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等方面施加影响,可以使学生改变被动侯选的择业思路,主动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更好的就业。当然,本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故事,更是培养学生创业观念的良好素材。

3、机构及队伍不够健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有所改动,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和一支专业的队伍来开展此项工作。但各学校独立设置机构的还不多,其职能隶属学生处、教务处、德育教研室、招生办等部门,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而独立设置就业工作机构,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这个机构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一样,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机构应由学校领导挂帅,队伍应由专、兼职教师组成,还应吸收企业、用人单位的主管及家长代表参加。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自从2007年初设立独立的`就业指导中心以来,就业信息搜集、就业培训、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等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就业指导中心除了对学生进行就业理论指导,更采取信息发布会、供需见面会、就业洽谈会等各种有效措施对外宣传、介绍、推荐人才,推进就业基地建设等就业指导工作新项目。可见,健全的机构和队伍,是保证此项工作更好开展的重要方面。

浅析高校大专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论文参考

第一,全程性、全方位的整体性原则。要有所创薪首先就要突破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暂时性、局限性、片面性,而要切实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全程性就是要确立贯穿学生教育和管理全过程的指导,它不仅仅是在毕业生面临紧迫的求职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它要求有组织地从四个阶段开展,包括成才教育指导、素质教育指导、择业理念指导以及进行就业政策和择业技能、信息咨询、心理辅导。四者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完善的体系。全方位就是指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涉及其心理素质、气质修养、人文知识等方面。这就要求指导工作超越以往,将学生的人格形成、专业引导等融入其中,同时改变过去的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代之以形式多样的引导方式,如咨询、讲座、社会实践等,以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系统。第二,与时俱进的原则。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逐渐过渡到了当前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由于不能及时把握好劳动力市场职业需求,就业指导内容逐渐与时代脱节,呈现不平衡现象,存在着如就业信息提供的多,就业观念指导的少;为完成就业率而为学生找工作出路的多,发现和认真改革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的少等情况。且当前处于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指导工作同样要与高科技接上轨,在传统形式指导的同时将卫星专网课程讲座,网络“人才—信息一市场”多维一体机制突显,使科技与就业指导课程、日常就业指导工作、职业测评等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第三,科学发展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进程,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思想认识的创新、工作机制的创新、工作方法的创新、工作手段的创新、工作内容的创新。要抓住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要义、核心,创建集指导、教学、研究、咨询、服务、管理等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与职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地方高校的就业工作内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内容,即“四个指导、三个咨询、一个服务”。四个指导就是观念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三个咨询就是职业规划咨询、就业政策咨询和心理咨询;一个服务就是指就业信息服务。地方高校首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改善择业观念,要敢于寻找新时期就业选择的理性时机,如可以学会先就业后择业然后再创业。二是学业指导,地方高校要善于引导学生改变以往以学历为重点提升就业空间的就业思路,应积极引导学生就业观念要以能力的创新和内部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就业重点。三就是择业指导,择业指导就是指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方法等。创业指导,就是要多加引导学生进行创业解说分析,选择就业方向,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跟踪服务。职业规划主要是指学生对人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合理安排合理计划。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适应自身特点的职业类别方向,从而恰当地进行职业学习、职业选择和个人职业目标的调整,并力争使其在校期间的学业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为创业做准备。就业政策咨询就是各就业指导部门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以及政府机构、各省级政府机构关于就业方面的积极政策,要让学生明知政策的实际作用,并落到实处。心理咨询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从而使自己能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现在随着大学生的增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很多的大学生因为某些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而失去就业的机会。面对当前大学生的这种现状,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要积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在学校开办心理咨询活动,通过辅导老师和前来参加咨询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等心理,树立自信心,以达到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目的。

就是关于就业工作方法的创新。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继续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和适应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就业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主要应该表现在多样性和开放性,可以开有关就业指导的必修课,选修课,各种讲座,请校友回校做报告,社会人士讲企业文化、对毕业生的要求等,设专门的教研室,开设咨询室,咨询日进行个体咨询辅导,组织各种活动,群体咨询,模拟招聘等。不仅要以占领用人单位市场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而且要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以多种形式共同进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比如有的学校聘请一些社会人士为就业指导兼职辅导员等等,还要动员学生的力量,如有的学校成立了就业社团,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活动,自我教育。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就业工作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地方区域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地方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但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方向等,是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能力和效益的综合检验。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应将毕业生的就业列为“一把手”工程,在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等环节重点推进。对于如何指导学生从专业特点出发强化市场意识,培养职业竞争能力,做好职业心理准备等方面,地方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建议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从实际出发,从就业工作理念、就业工作体制、就业工作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一种以合理的知识和能力架构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以综合素质发展为突破的新的就业指导工作体制,逐步有效解决当前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就业指导论文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而探究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指出了辅导员应当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开展全程化、个性化、数字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辅导员 全程化 就业指导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70万,比2015年增加21万多人,再次创下毕业生人数的新高,社会就业竞争更激烈,同时也为大学生增加就业心理压力。辅导员应做好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发挥重要作用。

就业指导全程化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依据双向选择,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理论和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以职业生涯设计、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为主要指导体系,结合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分年级、分阶段进行指导,并使之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掌握职业基本技能,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处于增长放缓的经济新常态。作为就业重点群体的大学生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辅导员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更多的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阶段缺乏连贯性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很多学校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比较重视,往往存在重两头轻中间的趋势。某些学校在大一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希望大学生在课程中进行人职匹配,确定职业锚。实际上,大一学生刚开始专业学习,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同时,某些学生可能是被调剂入校的,缺乏专业认同。他们的职业兴趣正在探索中,能力和价值观在变化中,自我探索得出的信息非常有限。对于大四同学的就业指导,更多局限于就业信息的发布、简历的修改、就业礼仪、各类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对于其他年级的就业指导则缺乏相应的引导和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实践经历有限、传统就业观念的制约,对不同途径的就业类型和具体职位要求并不明确,只有简单刻板印象。因此,这些学生不注意学业规划和能力规划,不积极参与各种锻炼,对职业素养和技能缺乏重视,对自我的就业能力要求不高,错过就业技能提高的关键时期。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对象没有突出个体性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应突出个性化。因为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个体倾向。当前,多数高校实施就业指导都以院系、年级、专业、班级等集体为单位进行就业指导,缺乏对个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指导课程限于班级人数和课程课时,往往组织大班授课。学校或者学院组织宣讲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的讲座,一般针对特定年级或者特定专业。但是每位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以及需要解决的就业问题是不一样的,需要个性化的指导。针对大学生开展的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大赛、职业访谈等就业类的比赛,能够使部分积极参与的学生从中受益,但对不少缺乏独立意识参与性,不足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尤其对存在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大学生中,某些学生因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网络成瘾、身体残疾、因违纪受到处分及心理异常等状况,在就业时自信心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弱,需要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使其适应激烈的就业环境。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方式缺乏系统性

(1)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全员育人的就业指导。在办学方法上,涉及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在教育方法上,既需要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又需要把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在师资队伍方面,既要求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教育,又要求从事就业服务工作的人员参与教学活动,使就业教育具有全员化的性质;在理念教育方面,应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理想信念教育中贯穿就业指导教育。

(2)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思政部、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处等各个部门在就业课程的开展、就业信息的搜集、发布、专场招聘会的组织、就业心理调适等方面的重要性。但从整体效果看,某些高校各部门的工作缺乏系统性,缺少对同一个学生大学四年各个方面信息的整合并发挥全员育人的功效。某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积极性受家庭影响较大。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生活、心理情况,进而开展实践活动、学业情况督促、专业技能提高、心理状态调整等方面的工作,帮助学生提高能力、正确定位、认知社会。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思想,与学校各个部门有紧密的工作联系,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根据不同阶段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针对大一学生,大二、大三学生及大四学生。在大一阶段,辅导员应从专业教育中合理切入就业指导,启发学生认识到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今后就业的重要性。在大二和大三阶段,辅导员的就业指导侧重能力培养和职业定向指导。通过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苦练基本功,多掌握复合型技能,提高求职能力;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专业社会实践,通过在不同类型的平台实习,让学生了解职业、行业的动态,促使学生认清自己、明确定位;根据学生的就业期望、就业问题,结合职业规划课程和已经毕业学生的亲身经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就业途径真实的就业情况,让大学生树立多渠道就业、理性就业、竞争就业的观念,并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和安排。学生进入大四后,辅导员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对大学生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科学的求职计划;通过讲座、小组活动等方式开展简历、面试、模拟招聘等专题化的就业技巧指导,为每位同学指导简历设计、指导面试要点、调研目标企业等,帮助学生做好应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建立移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为途径的就业平台,不定期发布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指导,满足大学生碎片化和动态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学生就业后,辅导员要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就业去向、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意见,建立并维护支持学生探索、校友成长的就业资源共享平台,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就业工作。

就业指导论文

摘要: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日趋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如何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就业定位是就业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好大学就业就得引导好大学生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就业定位。自我定位,规划人生,就是明确自己“我能干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机会?”、“我选择干什么?”等问题,使理想可操作化,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通过了解就业定位的内涵与作用,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进行准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飞逝,转眼间大三就要结束了,很高兴能与崔老师在大三下学期共同学习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每一位大学生都要面临着大学毕业。毕业,就意味着我们不再属于书声琅琅的校园,不再重复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我们便进入了人生旅途的下一站,随之而来的,就是找工作求生存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未踏入社会,对社会的了解程度只是停留在表面,这些可能只是你随想出来的,是否适合这职位、这行业发展是否好,要经过亲身经历才能确定。有人说,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养活自己,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第一份工作对于一个人的职业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能抱着暂时养活自己的心态,也不能说今天干的不是自己的事业,也不是职业,所以先就业才是根本,冷静,谨慎认真的选择才是根本。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常常缺乏定位,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我们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也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自我人生目标,即给自我定位。使理想可操作化,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我们一定要有对自己的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

对于就业定位,很多人会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我们因为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职业目标的制定是需要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进行分析考虑的问题。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非常时期,往往会有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因此进行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毕业后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前程,避免大学毕业生在盲目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对于第一份职业的期待,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这些选择仅仅局限在个人理想职业目标,缺乏对现实就业情况的了解,存在理想发展方向和现实形势不相符的问题,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盲目、犹豫不决,不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处于从依赖向独立、从学生向社会角色过渡的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与好奇,缺少理性思考与合理规划。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择业的心态趋于“现实化”,这种“现实化”表现在工资的高低、待遇的好坏成为择业的首要准则,而很少考虑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优势、潜力等自身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这必将影响到大学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我们应该更多地从自身出发,积极寻找应对措施。首先是调整心态,在校学习期间增强兴趣的广度,善于控制和调整消极情绪情感,培养意识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正直坦率,谦虚谨慎,将择业观与人生目标联系。

由于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在踏上找工作之途后,很容易陷入迷茫、焦灼的状态。如何在就业中自我定位,就显得很格外重要了。

意识就业中自我定位问题

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常常缺乏定位,见到只要有公司招聘,不管自己适合不适合,都往里投简历,事实上,很多简历根本就是浪费,那些公司可能从来不看这些简历,原因在于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职业意向与用人单位并不一定吻合。大学生一定要有对自己的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比如你的志向是什么?你是更擅长跟人打交道还是跟事务打交道?你是否掌握某种专业的技术?你能做什么?你看好什么行业和领域?然后再分析哪些行业和领域存在一定的机会?以及你如何才能进入这个行业?事实上,到单位应聘的时候,三个因素影响,第一个是你想做什么,第二个是你能作什么?第三个是企业通过了解,认为你能做什么?是看自己和别人怎么看你的一种眼光的聚合,当这两种看法比较一致,那么大家的结果就比较理想。很多大学生并没有自己的定位,这就好像一个产品一样,你认为你可以卖给所有的企业,最后你可能很难卖出去。

有人说,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养活自己,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第一份工作对于一个人的职业来说非常重要,除非这个人具备做高级白领和职业经理人的天才或者运气和机遇非常好,否则一个人一旦工作之后,未来将在多大的圈子里面流动,基本上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划圈。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第一份工作为你带来的是一种职业习惯的养成。因此,大学生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能抱着暂时养活自己的心态,也不能说今天干的不是自己的事业,也不是职业,所以先就业才是根本,冷静,谨慎认真的选择才是根本。

是一个好单位。第一,这个工作是不是有助于你拓宽你的知识结构,比如你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到很多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第二,这个工作是不是能够带给你某个细分的职业技能,这个职业技能你本身不具备或者你并没有实践经验,但是通过工作你可以让你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专业人员;第三,这个单位是不是有助于形成你的思维,包括你看问题的视角,看社会的视角,看世界的视角,而这些视角可能给你带来新的价值。第四,是不是在这个单位你可以获得社会资源,或者提升你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比如你可以广泛的结交朋友,认识专家,或者是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如果一个单位四个价值都不能带来,那么这样的单位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职业问题。

第一阶段,非常“高调”,估价过高;第二阶段,非常“低调”,碰壁之后就开始变得不自信,然后就开始降低期望,或者就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值钱,甚至洗碗都觉得可以尝试了;第三阶段,开始“跑调”,在接连碰壁之后,大学生就乱了阵脚,于是就失去了方向。当然,社会很多说法也会导致大学生很难适从,比如,认为大学生一定要做白领才好,北大才子卖肉了,博士去当村长就觉得不划算了,但是这些人不是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很好吗?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的看,我们不能去阻止每个人都当领袖的欲望,但是大学生还是要清醒的认识一点,职业是不分贵贱的,既不要对自己期望过高,也不要就碰几次壁就失去自我了。“心态决定一切”,这是职业人生存的关键法则。

首先是明确自己的能力大小,给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需要进行自我分析。通过对自己的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自身,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有的放矢,才能马到成功。要知道个体是不同的、有差异的,我们就是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并发扬光大。定位,就是给自己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才华更好地为招聘单位所识;对自己的认识分析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回避缺点和短处。你的优势,即你所拥有的能力与潜力所在。

(1)性格的弱点。人无法避免与生俱来的弱点,必须正视,并尽量减少其对自己的影响。譬如,一个独立性强的人会很难与他人默契合作。而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绝对难以担当组织管理者的重任。卡耐基曾说:“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寻找弥补、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趋于完善。”因此要注意安下心来,多跟别人好好聊聊,尤其是与自己相熟的如父母、同学、朋友等交谈。看看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与你的预想是否一致,找出其中的偏差,这将有助于自我提高。

(2)经验与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由于自我经历的不同,环境的局限,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一些经验上的欠缺,特别是面对招聘单位纷纷打出数年工作经验条件的时候。有欠缺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还没有认识到或认识到而一味地不懂装懂。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并努力克服和提高。

(三)明确选择方向

通过以上自我分析认识,我们要明确自己该选择什么职业方向,即解决“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职业方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方向的选择应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来确定,即选择自己所爱的原则(你必须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是热爱的,从内心自发地认识到要“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它,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做出一番成绩),择己所长的原则(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才能发挥自我优势,注意千万别当职业的外行),择世所需的原则(所选职业只有为社会所需要,才有自我发展的保障)和择己所利的原则(应该本着“利己、利他、利社会”的原则,选择对自己合适、有发展前景的职业)。

有的毕业生存在过分的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技不如人,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比,因而不敢主动地推销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功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因此,在人生之旅上,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后果肯定不会理想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故在选择职业时要注意发挥自己一技之长.首先你不要过多地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而是应该把最能发挥你个人优势的职业作为首选,因为,你若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钱是可以慢慢积累的;经营自己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而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

大学生必须知道求职自我定位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个人的特点将问题解决,这才能使大学生求职择业之路走得更顺畅。而自我定位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自己认知不清,定位不准确。大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明确自己擅长什么,看好什么行业和领域,什么行业会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了解知道自己在企业中能做什么,再将自己推销给适合自己的企业。第二,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怎样判断一个工作机会好不好。从多方面看,这个工作是不是有助于你拓宽你的知识结构;这个工作是不是能够带给你某个细分的职业技能;这个工作是不是有助于形成你的思维;你是不是在单位可以获得社会资源等。从以上的因素考虑,你可以判定什么的职业是适合自己,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第三,大学生对自己就业没有信心。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的困难,我们要锻炼自己增强信心,面对困难时要有信心,确信自己可以做到。

在择业前夕要搞好定位,必须要有正常的心理和正确的态度,要客观、冷静、要自信而不盲目,不怕挫折、善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随时调整方向。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初步选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并开始付诸行动。择业过程中的碰撞,可以而且应当逐步细化和明朗。特别在择业初期,多方向、多层次投递材料是允许的,但应及时总结反馈信息、调整定位和择业方向。切忌孤注一掷、“一条道走到底”或“这山望着那山高”、优柔寡断这两种极端。

大学就业难,宏观上的原因当然是僧多粥少,可微观上是目前的我们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地转变就业观念,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充分认识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擅长做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就业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求职目标,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总之,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是个人理想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身实际,适合于自身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个人要随时注意修订职业目标,尽量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需求,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再次感谢崔老师将近两个月以来对我们关于就业方面的指导与教育!

浅析高校大专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论文参考

存在的主要弊端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不断推动下进行的,是直线性思维、行政性实践,而目前大多仅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主要表现为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三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仅停留在双向选择时期的择业指导,这仅仅是解决学生双向选择时的一时问题而已,而没有把它看成是一个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这说明就业指导还处于安置就业阶段,对学生的潜能开发、职业发展规划与决策能力都无法涉及,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对比,问题十分明显。

第一,就业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收集能力不足,容易“错失良机”。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等各种交流媒介的发展,信息传递出现了广泛、敏捷、虚实难辨等特点。而作为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院校知名度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大多都处于被动状态。据某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课题组调查发现,有52.3%的大学生对学校以及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就业信息不满意或不清楚。同时,大部分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对近年来的就业形势,出台的一系列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并不怎么了解,知之甚少。

第二,就业指导工作方法不当,既“劳民”又“耗时、伤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不得不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举行各类大型招聘会,但他们大多实行“全面撒网”,只求用人单位数量,不求质量及用人岗位的真实性,结果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致使一些毕业生反而因这些就业信息的虚假难辨、信息重复,遭受到各种“就业陷阱”。而对于地方院校毕业生而言,他们大多都来自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如果在就业方面费用数额较大的话,几乎都难以接受。

第三,就业指导工作体制不够完善,道德规范缺乏自我约束,就业环境进一步恶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存在着诚信危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就业过程中就业信息不对称,工作岗位单一,用人单位提供的用人信息不诚实,如虚假的招聘信息,随意更变用人要求、待遇条件等,致使毕业生增加了就业成本。

浅析高校大专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论文参考

第一,全程性、全方位的整体性原则。要有所创薪首先就要突破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暂时性、局限性、片面性,而要切实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全程性就是要确立贯穿学生教育和管理全过程的指导,它不仅仅是在毕业生面临紧迫的求职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它要求有组织地从四个阶段开展,包括成才教育指导、素质教育指导、择业理念指导以及进行就业政策和择业技能、信息咨询、心理辅导。四者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完善的体系。全方位就是指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涉及其心理素质、气质修养、人文知识等方面。这就要求指导工作超越以往,将学生的人格形成、专业引导等融入其中,同时改变过去的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代之以形式多样的引导方式,如咨询、讲座、社会实践等,以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系统。第二,与时俱进的原则。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逐渐过渡到了当前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由于不能及时把握好劳动力市场职业需求,就业指导内容逐渐与时代脱节,呈现不平衡现象,存在着如就业信息提供的多,就业观念指导的少;为完成就业率而为学生找工作出路的多,发现和认真改革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的少等情况。且当前处于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指导工作同样要与高科技接上轨,在传统形式指导的同时将卫星专网课程讲座,网络“人才—信息一市场”多维一体机制突显,使科技与就业指导课程、日常就业指导工作、职业测评等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第三,科学发展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进程,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思想认识的创新、工作机制的创新、工作方法的创新、工作手段的创新、工作内容的创新。要抓住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要义、核心,创建集指导、教学、研究、咨询、服务、管理等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与职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地方高校的就业工作内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内容,即“四个指导、三个咨询、一个服务”。四个指导就是观念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三个咨询就是职业规划咨询、就业政策咨询和心理咨询;一个服务就是指就业信息服务。地方高校首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改善择业观念,要敢于寻找新时期就业选择的理性时机,如可以学会先就业后择业然后再创业。二是学业指导,地方高校要善于引导学生改变以往以学历为重点提升就业空间的就业思路,应积极引导学生就业观念要以能力的创新和内部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就业重点。三就是择业指导,择业指导就是指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方法等。创业指导,就是要多加引导学生进行创业解说分析,选择就业方向,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跟踪服务。职业规划主要是指学生对人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合理安排合理计划。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适应自身特点的职业类别方向,从而恰当地进行职业学习、职业选择和个人职业目标的调整,并力争使其在校期间的学业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为创业做准备。就业政策咨询就是各就业指导部门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以及政府机构、各省级政府机构关于就业方面的积极政策,要让学生明知政策的实际作用,并落到实处。心理咨询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从而使自己能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现在随着大学生的增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很多的大学生因为某些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而失去就业的机会。面对当前大学生的这种现状,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要积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在学校开办心理咨询活动,通过辅导老师和前来参加咨询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等心理,树立自信心,以达到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目的。

就是关于就业工作方法的创新。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继续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和适应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就业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主要应该表现在多样性和开放性,可以开有关就业指导的必修课,选修课,各种讲座,请校友回校做报告,社会人士讲企业文化、对毕业生的要求等,设专门的教研室,开设咨询室,咨询日进行个体咨询辅导,组织各种活动,群体咨询,模拟招聘等。不仅要以占领用人单位市场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而且要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以多种形式共同进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比如有的学校聘请一些社会人士为就业指导兼职辅导员等等,还要动员学生的力量,如有的学校成立了就业社团,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活动,自我教育。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就业工作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地方区域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地方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但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方向等,是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能力和效益的综合检验。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应将毕业生的就业列为“一把手”工程,在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等环节重点推进。对于如何指导学生从专业特点出发强化市场意识,培养职业竞争能力,做好职业心理准备等方面,地方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建议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从实际出发,从就业工作理念、就业工作体制、就业工作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一种以合理的知识和能力架构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以综合素质发展为突破的新的就业指导工作体制,逐步有效解决当前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就业指导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联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发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应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带给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超多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能够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必须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带给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超多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取上:选取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取乡镇企业、大中学校、群众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取上,选取大城市的有20。8%,而选取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潜质差,难以贴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质,加之语言表达潜质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个性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贴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说,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十分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务必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发奋。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发奋。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超多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能够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取策略,从现实出发选取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潜质、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必须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带给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用心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潜质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超多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坚信透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发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必须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必须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就业指导论文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较多不足,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转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职能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由择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变是关键,多形式指导教育和个性化指导是其主要手段,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指导人员队伍是其基本保障。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存在较多不足:在对就业指导内涵的认识上,一般定位于“指导”就业,以致“前松后紧”,甚至最后一学期或最后一学年突击完成;指导内容单一,以提供就业信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就业程序指导为主;指导形式单一,以校内各级领导和相关教师进行大会报告和大课辅导为主;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不仅数量不足,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普遍较低。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基本成为一般信息发布会和基本程序指导会,其应有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全面实现就业指导目标——明确就业方向、强化就业意识、做好职业规划。如何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其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创新思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原有的主要职能是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具有明显的行政管理色彩,其相应的工作重点排序为: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就业研究。这样,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就以提供事务性服务与管理基本就业信息为主,对就业缺乏研究,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点像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其指导工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临时性,仅在最后一学期或一学年集中突击开展工作。

受指导的学生仅能掌握少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程序常识,对就业方向的确定、就业意识的增强、科学进行职业规划等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必须从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转变开始,要对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准确定位,将其真正确定为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机构,利用成熟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管理服务。这一职能转变使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重点排序转变为:就业研究——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管理。这样,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再是毕业生,而是全部大学生;工作重点不再是行政管理,而是就业研究和职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和临时性被工作的一贯性和持续性所替代,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高校陈旧的管理理念和体制还难以彻底消除。目前,除用人单位市场意识较强,特别注重人才选择权外,高校管理者、学生及其学生家长还保留着许多旧的就业、职业理念,更愿意进行和接受择业指导。这就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重点真正实现由择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变,在思想和意识上进行必要疏导和引导的基础上,切实帮助大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团队精神及各种职业技能。

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自我,根据自身特点设计职业生涯,实现“人职匹配”。为了确保职业生涯辅导的有序和有效,必须实现两大改变:一是就业工作前置,从招生计划的编制和专业的设置开始关注就业工作,根据就业现状和就业变化趋势,合理确定招生计划和设置专业,为学生提供宽泛的职业选择余地,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并随着影响就业新因素的出现,不断修改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二是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在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后,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这种本领的相当部分来源于大学期间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积累。

因此,就业准备要从大一开始,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内容、推进素质教育、注重通识教育、实现文理有机交融等均可为大学生更好地积累知识提供平台和渠道;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可以为大学生提高重点学科业务素质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供坚实基础。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聘请熟悉就业指导的校内教师和社会成功人士为兼职教师,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切i计划。一年级的就业指导教育应通过开设“就业形势分析与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并告诉他们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力和素质,旨在让大学生准确认识社会和充分认识自我,促使他们化就业压力为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动力;二年级的指导教育应通过“大学生就业观念”指导课和专题讲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和就业观念,以良好的心态迎接竞争和挑战;三年级的指导教育主要帮助大学生熟悉就业政策和有关法律问题,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强化诚信意识;四年级的指导教育应以求职技巧辅导为主,在提供丰富就业信息的基础上,聘请校内外各类专家向学生传授求职和应聘的技巧或经验。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主要技术手段笔者认为,面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不同就业指导需求,必须丰富指导形式,激发学生接受指导的热情,具体可在如下形式中根据各校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有所侧重:

(8)设立就业指导咨询办公室和建立网络咨询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服务。

要让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新台阶,有效性取得较大幅度的提高,强化个性化指导和服务仍然是重要手段之一。强化个性化指导和服务,首先要进行分类指导,每个学生的现状、目标等存在差异,指导教师也是各有所长,用其所长指导对口需求的学生,其效果会更好。当然,分类也不宜太细,否则指导资源会严重不足。就目前看,可以分成4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服务:

(1)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

(2)求职心态调试;

(3)就业政策与流程咨询;(4)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具体形式包括集中分类指导会、预约咨询、指导信箱、在线咨询、网络留言板、报纸杂志专栏等。:。

我国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就业指导专职人员虽已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学校达不到我国教育部所规定的1:500的师生比要求。按照上述设想,对大学生实行全程多形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既要配备足量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队伍,还应走就业指导队伍“全员化”的建设道路,组建由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为了确保这支队伍工作更加有效,必须注意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的相对合理,并注意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和研讨,提高指导工作水平。

如定期开展就业指导人员研讨和培训班,分批选派人员参加全国性的就业指导研讨班,以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心理学、语言文字能力、社会交际协调能力、招聘会展的组织能力等的培训。同时,还要加强就业指导人员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有关数据库分析与管理的技术和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还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指导人员队伍,途径包括:

(3)以高校所在地为主,面向全国建立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根据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安排,聘请专家作各具特色的专题报告。

浅析高校大专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论文参考

论文摘要: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先挖掘出当前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并且从就业工作理念、就业工作体制、就业工作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一种以合理的知识和能力架构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以综合素质发展为突破的新的就业指导工作体制,这样才能逐步有效地解决当前地方院校就业难的局面。

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出路更为艰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地方区域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并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获得好的就业,就需要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明确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情况,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调整与改进,给予大学生科学的指导与帮助,使其能够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能够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光彩。本文就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一、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以及下属的人才市场、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存在着同质化的、程序化的特点,当前就业市场逐渐实现信息化,并日趋完善,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是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需要的。所以需要一种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就业指导方法,使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单位更广,发挥的作用更大。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机遇。学生生活层面。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群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使用到互联网,比如学生之间的日常休闲娱乐、出行订票、网上订餐等,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这种变化是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的,而且在大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群体也开始应用互联网,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思维模式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等也逐渐开放,相比于上一辈,他们的思想认识更加新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问题的看待和处理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化也涉及他们的职业观念,学生在就业时自我认识比较强,他们知道只有强化自己的素质水平以及实践技能才能够被社会所接纳,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审视,对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与设计,了解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就业指导。知识获取渠道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阅读,新媒体时代,阅读逐渐发生成为立体化的阅读方式。新媒体时代,阅读注重将文本和读者作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的是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新媒体时代注重的是读者参与到阅读中,并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参与性的阅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量逐渐增多,大学生要想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般不会深入的阅读,只是浏览性的阅读。“浅阅读”通常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引起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感官上的享受,对于阅读的实际效果以及知识性内容并不重视。此外,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还呈现出“杂阅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化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并且网络上的阅读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使得读者阅读的内容比较宽泛,甚至出现一些低俗的阅读内容,影响读者的阅读品味。总而言之,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就业指导工作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第二,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等不良的思潮。集体主义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黄色信息以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出现偏差。

第一,指导模式缺乏创新。通常来讲,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是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指导、人才招聘会以及就业报告会等。就业信息的获取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方法获得就业求知的信息。面试指导就是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指导学生的面试行为。人才招聘会就是邀请企业到学生举办招聘会。就业报告会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与就业有关的专题报告会。这些方法都是传统的就业指导形式,这些方法虽然对于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活动的指导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传统的就业指导缺少人性化的理念,在指导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千篇一律,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

第二,指导内容过于单调。对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面试以及信息获取能力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高校会为学生讲解国家以及地方的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落户政策等,为靠公务员、村官以及事业单位的学生梳理流程。此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面试着装以及沟通等内容指导。这些就业指导内容只能解决就业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就业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加宽泛,传统的就业指导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新时代学生在就业时不再一味地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他们想自主创业、出国深造等,如果就业指导内容依旧局限于考试上的指导,会使指导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近些年来,高校加强对辅导员依旧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师队伍的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目前教师队伍达到的能力水平还不够。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而且比较单一,简单的培训一下辅导员之后,其就变成了就业指导人员,这种能力水平的教师是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的。需要指导教师能够科学的、充分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第一,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新时期,为达到理想的就业指导目标,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其中“第三屏”就业指导方法称为正确之选。“第三屏”与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有区别的,将手机作为主要代表的“第三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第三屏”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第三屏”的积极作用,将就业指导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确性的指导。同时将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就业指导中进行“第三屏”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微信、微博等软件平台的建设,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会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关数据等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能够对就业理性地对待,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就业做好准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实现“第三屏”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使就业指导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新形势下,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这是需要做的首要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更加青睐于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愿意从手机中获得丰富、趣味性的信息,喜欢碎片式的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不能只是单纯的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现状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学横村官的考试流程等进行讲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高校对于未来就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第三,重视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强化其能力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水平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能力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使其更好的了解、参与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他们使用微信、微博,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就业指导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以及线下的求职招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高效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移动互联时代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此高校应明确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点,加强“第三屏”信息化建设,丰富和更新就业指导的方式与内容,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使得传统的就业指导不足得到弥补,使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失业情况等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业指导论文

新经济形势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高校必须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已成为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就业指导通过对行业形势进行分析、对就业趋势进行预测,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就业风向标。同时保持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使得供需信息畅通,解决了供需不相匹配的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及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的就业规定和学校的具体实施意见。以克服学生择业时思想上的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走出择业的误区,消除择业时的困惑、幻想,从而增强择业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预测就业动态,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时发布信息,让所有的毕业生都知晓国家有关政策和人才的需求情况。要将毕业生的表现、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奖惩情况等录入计算机和制成表格,随时供用人单位查阅,向用人单位推荐。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场所,配备相关设备;建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和就业资料阅览室。

医生就业指导论文

当前,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医学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但与此同时,医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由于医学的专业性强,行业准入制度的限制等因素决定了其传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加之近几年来,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这些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医学生毕业是选择事业单位还是选择创业,是本科毕业就选择就业,还是继续追求学术的上进以后再就业等问题是医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本文将针对我国医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就业方向与指导等进行分析。

长期以来,医生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稳定的一个群体,因此,医学生就业情况一直较好。但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特别是竞争机制引入到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医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开始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医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国普遍现象。近年来,医学生的就业困境已引起政府、学校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学校也采取了不少积极的措施,遗憾的是,医学生的`就业困境至今难见逆转之势。

(一)医学人才市场需求相对过剩。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大学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目前,全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高等本科院校有281所,在校的本专科医学生已多达170余万,其增长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是中国医学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每年30多万的医学生走出校门,而卫生机构录用医药卫生毕业生人数远远低于这一数字,医学生总量已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二)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学教育层次繁多,结构较为复杂,学制比较混乱,不少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些医学院校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培养成本低就办什么专业,出现了医学各专业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生过多;新增医学专业大肆向人文社科类侵入,法律、文史专业盲目扩招,有的举办外语系,有的举办信息专业等等,这些专业在校是被边缘化的一个群体,最后学生走入社会,竞争力必然处于弱势。

(三)就业服务工作不到位。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已从统包统分转向了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这个历史性的转折已经走了20多年历程,但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还远远没有跟上就业形势的发展。首先,一些学校对就业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就业服务的投入不足或者资金迟迟不到位,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就业服务的固定经费;其次,就业指导人员缺编,受条件限制,就业指导老师常常缺编,他们待遇不高,也很少有培训机会,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很难给学生提供有实际价值的帮助。

多年来医学专业就业形势一直较好,致使医学本科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很多学生把大城市、大医院、高薪、铁饭碗作为择业标准,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主要面向医疗单位的临床岗位,对专业相关的非临床岗位不容易接受。相当部分医学毕业生对蓬勃兴起的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及医学相关行业,如健康、保健、康复、咨询、保险业等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增加不敏感,“高不成低不就”,结果造成部分毕业生迟迟不能就业。

(一)考研。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人次需求也不断增加,国家需要高层次的医疗人才,升学深造无疑是一个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更好途径。所以继续考研也是学生个人继续追求学术上进的一条最直接的途径,考上了研究生以后相对与本科生而言,就业的几率就会相对提高。

(二)出国进修。

国外医疗行业备受国内同行羡慕,特别是发达国家,医生工资高受尊重,社会地位高,有海外关系或者家里经济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考虑。欧美和日本医疗水平都很高,出国进修的学生可以将其作为首选,不过在出国进修前要评估各国的政策和学术水平,如美国将要进行医改,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我们要充分考虑。

(三)考医学专业方向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公务员收入稳定,工作环境相对轻松,不会受到外围经济环境的影响,无太多的收入风险,且公务员的福利保障比较全面,社会地位较高,一直是群众心中的金饭碗,这当然是一条很好的就业途径。

(四)面向医疗保障部门和卫生执法监督部门的就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卫生事业更是首当其冲,国家对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的推出执行,对加强医疗卫生中各项事业的细化管理、法律监督等都需要一支懂医疗会管理的队伍。

医学毕业生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一个群体,就业难是一个共性的问题,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提高的表现,只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就能使广大医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才华。

就业指导论文

要害词:作业才干心思本质作业政策。

内容摘要:

即将面对作业的我们,作为背负着家长、社会和自身的希望值的格外集体,一般我们自我定位比较高,对自个将来作业希望值很高,社会对我们需要也很高,这使我们面对很大的心思压力,表现出了特有的心思状况,也发作了许多心思利诱。关于这种作业心思疑问进行分析,并找出调适作业心思妨碍的办法,对推动大学生质量健全打开和充分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文:

大学生们即将从十几年一贯日子的象牙塔走向不晓得的社会,去为了自个、父母和社会的希望而奋斗,这使大学生面对很大的心思压力,这种压力跟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闪现,如果处置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进程中无所适从。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只仅是古书上的兵法,一样适用于我们的求职之路,更是现代大学生择业之路。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敌对和疑问,我们首先要正确晓得和评价自我,明晰自个往后的作业打开方向,从作业打开的角度分析最适宜自个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规划。第二,深刻反思自个所承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在以前的日子里学校的政策锁定在升学率,我们的政策被家长们锁定在效果上。为了高升学率,无视对学生意志质量和心思本质的培养。在大学的作业辅导课上偏重思维教育和政策教育,也会对我们的求职才干的培养,作业心思的教训、作业诀窍的培养上花一些功夫。有些家庭没有正确的引导教育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思妨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也是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级教育的底子政策,可是,中国家庭传统教育思维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曲折教育引导不可。使许多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养成依托感,没有独立性。择业时往往依托于学校和家庭,着眼于轻松高薪的作业环境和虚荣心的满意,一旦不能如愿便自怨自艾,惧怕不前。因此,客观晓得自个,晓得自个所承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行作业心思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般我们都会认为作业教育便是关于毕业班学生打开的一种教育,它与非毕业班的学生无关。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我认为,作业观念的树立与人才的培养有着接近的联络。学生学习的结束目的便是为了作业。没有明晰的作业观念就不会有明晰的学习定位。所以说把作业教育提前打开,不只需利于引导非毕业班的学生格外是重生有效地方案自个的在校日子,拟定自个的学习方案,也有利于帮忙他们规则学习心境,激起他们的学习斗志。作为08计算机系学生,在入校时刻曾问过许多同学,发现许多同学不晓得或不清楚自个所学专业要学啥知识、毕业前应考取何种相应证书。因此,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教育,明晰其所学专业的学习需要,奉告学生社会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及需要,并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培养专业技能,活泼主动地去考取相应的证书,这对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作业观,营建浓郁的学校学习空气都是十分有利的。

跟着中国高级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作业的内涵现已发作了很大的改动,大学生的作业出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作业的布局性敌对也日益闪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布局性敌对的发作,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习需要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作业进程便是毕业生处置自个与社会之间联络的社会化进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便是作业力,心境抉择效果,性格抉择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作业,取决于毕业生的作业观念能否跟着社会的不断打开改动,主动作出习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作业观,须处置好自个与社会的联络,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盲目遵照恪守社会需要的原则。首先要明晰实习岗位的重要性和作业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作业岗位时要把自个的喜爱、喜爱、专长与社会实习需要有机共同起来,极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自个寻求的交汇点。[1]以自个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置国家、集体和自个打开之间的联络,在正确的择业观辅导下完结作业志向。

实习承受者,谁也无法防止一些意想不到的失利,可是能够选择对待作业失利的心境。作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剧烈盼望,可是,家境的清贫、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利的困境。可是,在实习世界里心灰意懒,步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梦想”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自个一无全部却胆敢“梦想成功”时,他就具有了一份慎重而理性的思维办法和豁达自傲的心思状况;这种理性的思维办法能使心智不断行进,而活泼的心思状况,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思领会,并不断催人奋进,这便是自傲给人带来的力气。由此可见,豁达自傲是推进大学生顺利作业的心思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出色的意志和刚烈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思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个刚烈的意志和抉择方案的决断性,防止在要害时优柔寡断、丢失良机。性格是质量中最重要的心思特征之一,大学生大约充分晓得到出色的性格关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活泼参与集体活动,在实习中防止和打败怯弱、自卑、孤僻、狭隘、抑郁、狂躁等心思。

作业生计方案和作业打开观念能够帮忙大学生判定自个的人生轨迹。作业生计是指单个作业打开的进程,一般是指一生履历的.全部作业打开的进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一样的时间,明晰每个时间的特征和任务,做好方案,对十分好地从事自个的作业,完结人生政策,十分重要。

构建合理的知识布局,便是根据作业和社会打开的详细需要,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布局,最大极限地发扬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布局是满意现代社会作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底子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只需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一同还大约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身手,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行进技能有机联络的办法,根据现代社会的打开需要,描写自个,打开自个,不断习气现代社会作业的需要,使自个能够习惯科学的行进,时代的打开,择业的需要,极力行进作业才干。

我们读一回书,希望自个找一份志向的作业,我们都是这种心境。可是关于“志向”有些同学知道出现误区。那是一份“即省力,又不辛苦的,薪酬又很高的”作业。而实习这样的作业底子就找不到,所以学生心思有一种落差。觉得上当受骗了。因此,即使学校给学生找到了作业,学生也不会珍惜,由此而带来的敌对也恰当的尖锐.学生底子不珍惜学校千辛万苦为他们争取来的作业时机。所以,在脱离学校之前一定要告诉自个正确的看待自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告诉自个,只需我们自个创造价值,才干为自个取得恰当可观的酬谢。大多数同学根据自个的实习状况,活泼学习,表现就会得到公司的认可。但有的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看待自个,过于低沉失望,或许过于自傲,以至于不能找到适宜自个,让自个满意的作业。

所以,大学生要树立好择业的观念,调整好作业心态。当取得一个志向作业的机缘还不老到时,应采用“先作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作业进程当成取得自个作业生计履历的重要履历,通过作业不断行进自个的社会生计才干、实习作业才干和作业打开才干,仰仗自个的极力,通过合理的作业活动,逐步完结自我价值,取得作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1]陈核来.论大学生的作业观。

[2]刘慧.浅谈大学生作业心思本质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摘要:

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是背负着家长、社会和自身的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但对自身的就业问题常常懵懵懂懂。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问题;职业规划;就业能力;心理素质。

近年来随着高校迅速扩招和我国当前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供求不匹配而造成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即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年的经济形势更是使就业问题雪上加霜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我也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因为提前了解了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我在暑假和刚开学的时间做了很多准备,如提前从网上、往届毕业生处搜集了很多简历作为自己制作简历的模版,观看面试过程的视频等。但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充满坎坷。但我最终还是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回首往昔,我将我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番总结。

1.及时转换自我角色。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我在求职过程中有数次面试仍然以学生的心理状态去参加面试,结果铩羽而归。

2.确定自己的求职要求。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在毕业季到来时,对自己求职的要求没有充分的认识。我曾经问过很多同学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能给我一个满意答案的人寥寥无几。我也曾经对这样一个问题毫无头绪。那时的我每天去看招聘会,逢会必到,每到必投简历。但那时可以说是我求职过程中最为黑暗的时间,屡屡被拒,也有数个面试机会,但都没有成功。好在我及时反省,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求职要求。很快就签到了一个令我满意的单位。

3.提升职业品质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

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4.提升求职针对性。

一开始我在求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针对性的问题,总是以相同的简历,相同的自述去面对不同的单位,但效果并不好。然后我开始转变思路,针对不同的单位,对简历进行相应的修改,面试时也及时调整自己的答案。如应对矿山类企业,我会告诉他们我父亲是在矿山工作的,自己对矿山有充足的了解,应对建筑类企业,我会着重介绍自己在建筑公司实习的内容,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5.调整求职心理。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然而,生源地的差距、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大学生就业就像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中寻找绿洲,机会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把握。我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满意工作。

就业指导论文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出现,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同样的,对于建筑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讲,其在求职时必定为面对十分纷繁复杂的社会,大部分的毕业生则会呈现出一种十分迷茫的状态。与此同时,部分毕业生还会由于自身择业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使得其在求职时会长期的处于一种焦虑、困惑与失落的情绪之中。因此,为了解决建筑类毕业生面临的此种就业现状,给予毕业生良好的就业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的原因。

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毕业生想要就业的单位一般不招收应届毕业生,而大学生又不想到基层部门去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又在逐年的增加,这就使得大部分的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在求职时处于劣势地位。

2、学校的原因。

受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使得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招生制度在近几年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建筑类的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也将其教学专业进行了细化,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而所谓的择业,是学生从填报志愿就开始的,而建筑类高校的领导者为了推动新专业的发展,往往会将一些服从调剂的学生调到新专业中,将热门专业留给一些补录的学生,高校这一招生行为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大部分学生择业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影响部分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态。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度较低,所以,在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就业指导课程占据的比例也相对较低。这一情况的出现,使得大部分大学生由于无法在大学学习期间了解到社会就业现状,导致其在毕业就业时比较迷茫,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3、自身的原因。

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建筑类毕业生都没有在大学期间树立起正确且明确的择业就业观,对于自己的就业方向无法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且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对于基层工作并不是十分的认可,从而导致其无法对自己的就业进行准确的定位。此外,部分学生由于对自身的认知不足等原因,使得其无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个科学的规划,对于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也没有确切的打算,一直处于一种随波逐流的就业心态和行为中。

二、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1、政府部门需要提升对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视度。

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其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困难就是相关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特别是对高职教育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所以,要想有效的解决建筑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首先就需要政府部门大力的发展并重视高等教育,不断加大在高等教育中资金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还需要做好政策建设,不断的完善并落实各项对毕业生就业具有促进作用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有关大学生创业、参军等方面的政策,并保证这些政策能够被落到实处,从而为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与良好的就业体制,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我国高校建筑类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此外,我国部分的用人单位也应该要改变自身的用人观念,保证其用人标准可以同其所需岗位实际需要相符,以期能够尽可能的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政府也需要做好相关的政策宣传,强化舆论引导,从而促使用人单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用人观念。

首先,高校的领导者需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策略,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就业指导体系。对此,高校管理者一方面要以用人单位当前急缺专业岗位进行全面的调查并预测,从而采用合理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调整各个专业招生的人数与规模;并且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高校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升对培养学生专业和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视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领导者还需要不断的提升并改进同就业指导有关的工作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其次,学校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当其录取了服从调剂的学生后,应该尽可能的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重新的选择专业;并且,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也需要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工作,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使得毕业生的素质能够满足社会要求。此外,高校管理者还需要适当的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与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提升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参与到同自身所学专业相关的证书考试与技能培训活动中,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提升毕业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最后,高校应该不断的加强同用人企业的合作,尽可能的与用人单位建立起长期并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得自己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建筑毕业生。对此,高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订单式”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以企业对毕业生实际的需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通过这种合作形式,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实习基地,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企业领导者也可以将自己对不同岗位的用人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来告知各大高校,帮助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得其学生可以获取到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时间。此外,高校也应该鼓励一些教师深入到企业的一线中去进行实践与锻炼,从而使得自身在教学时能够制定出更多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案。

3、大学生需要转变择业与就业观念。

首先,当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填报志愿时,需要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同时尽可能的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从当前我国各建筑类高校来看,其建筑类专业包括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是实用性强,如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建筑及建筑装饰工程中的施工、概预算、投招标、监理等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装饰设计方面的初步工作。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来看,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大多去往建筑企业、房地产公司等单位工作。从岗位来看,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建筑材料、采暖、工程预算、测量型等多方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不要总是去看中一些所谓的“热门职业”,而是要从基础部门做起,从自己专业的本职工作做起,通过长时间在建筑类企业工作来不断的积累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建筑类高校大学生之所以会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其主要是由学校、社会以及其自身等方面的综合原因导致的。所以,要想改变这种就业现状,需要社会各界人士长期共同努力。当建筑类学生面临此种就业现状时,一定要看清社会发展形势,摆正自己的心态,从而能够以积极的态度与行动去面对这种就业压力,进而促进自己更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安民,申让平,杜永峰,常振山.新形势下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08.8-10.

[4]杨宏光.浅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z1.139+141.

就业指导的论文

近年来,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人们越来越关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就业指导课;问题;对策

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的渠道,但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要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在199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高校在大三或大四的时候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并明确将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就业指导主要涵盖三门课程――就业指导、生涯发展以及创业教育。为了加强就业指导的连续性,全程就业指导课程要求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课程开设不均衡,没有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大学一年级是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重要转折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确认识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开展就业指导课和创业教育课。而目前,就业指导课较为成熟,生涯发展课日趋完善,创业教育课急需加力。

2.课程安排随意性大,规范化制度不完善。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没有统一规范化的要求,导致学时不一,学期不一,学生不一,机构不一。学时不一即有的学校是32课时的课程,而有的民办院校却没有相关安排;学期不一即有的高校开设七个学期的就业课程,而有的高校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就业课程;学生不一即有的高校面对本科生和专科生,而个别高校还面对研究生;机构不一即管理部门有些混乱,有些高校是就业指导中心主管就业指导课程,有些是社科部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缺乏个性化辅导。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或者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就业指导讲座,以灌输为主,缺少反馈,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辅导。

4.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发达国家对就业指导人员有很高的专业性要求,必须是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毕业和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而在我国,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规模和整体素质却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缺少学科专业依托。

1.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高校应该重视对就业指导师的培训,提升就业人员的素质。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还应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高校可以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来学校担任学校的就业指导师,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2.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习规划、职业发展等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还可以进行预约咨询,咨询可以以面对面或网上咨询的形式展开。

参考文献:

李琦.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0(6).

就业指导论文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xx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xx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xx年至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就业指导论文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本文主要论述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几点解决方案。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择业现状对策。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其中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乐观的态度,努力变挑战为机遇.走好自己未来的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求职择业现状分析。

1、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生自身能力问题。

首先,大学校园里,真正抓紧时间与机会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不多,玩物丧志的学生不少。一部分学生荒废了学业,忽视了对自身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提高,没有一技之长,面临上岗时便会出现不能“上手”的情况。另外,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也是一方面,大学四年认真学习的专业知识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面临跨行业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之一。

其次,大学生往往工作经验不足,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大学毕业后,实践经验不足,工作过程中感觉发展前景渺茫,一些职位需求能力难度高,自己无法胜任。

1.2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心态问题。

面对就业现实,很多大学生缺乏勇敢面对严峻现实的勇气。大部分大学生就业态度比较悲观,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良好,会有很大的发展机会.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不抱什么希望只是走一步算一步。这种悲观的就业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高不成,低不就”是目前大学毕业生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比较高.认为自己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付出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实现盈余。在市场模式下.很多大学毕业生盲目跟潮,就业比较倾向于发达的大城市.他们希望能找到专业对口.有发展前景.工资待遇又好的工作。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大学生不愿意接受工资低于期望值的工作,更加不能接受没有前途发展的职业,这必然导致了择业的困难。

2、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校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学校的教育进度往往落后于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最近几年职业需求比较高的专业往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如果教育只是跟着社会发展热点走,那么教育将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教育系统对于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反应不够灵敏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不能够达到有效的配置。

2.2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2.3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供大于求。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一种必然。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3、社会问题。

3.1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经营困难,裁减冗员。

在整体经济呈现衰退趋势的情况下,企业自身运转出现问题,失业率高,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在金融危机浪潮中尚不能坚持,对于一名涉世不深专业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来说就更加困难。相对于待业人数来说就业岗位数就是杯水车薪了。

3.2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出现地区差异。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3.3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相关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社会环境如何是客观现实,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与其抱怨各种条件的苛刻与不公平,不如下定决定艰苦奋斗。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学会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正视现状,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也是十分必要的。要锻炼自身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2、高校进行相关改革。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择业的能力。学校应该把就业指导始终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帮助每个同学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择业能力,并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其次,建立学校推荐就业,学校相关的就业指导部门应积极联系相关企业来校招聘,推荐毕业生参加专业实习。

3、政府部门履行相关职责。

3.1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

3.2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

3.3建立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旭.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j].教育与职业.20xx(6)。

[2]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相关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