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优秀学生 > > 春的消息的课文原文(优秀19篇)

春的消息的课文原文(优秀19篇)

时间:2024-05-02 08:03:02 作者:纸韵

阅读一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和建议。

文天祥《得儿女消息》原文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作者小传】。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是哪个朝代的人。

这其实不难理解,虽然从客观的年代上来说文天祥生于宋末,死于元初,但是人们在主观意愿上更愿意将他归为“宋人”。就好比17世纪中期的几位思想家如顾炎武、王船山等人,世人提到他们的时候,通常会在前面加两个字“明朝”,而不是“清朝”。这主要基于两各因素,一是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主要形成于明朝灭亡之前,二是明亡后他们拒绝入仕清朝,所以后人在习惯上倾向于将他们列为明朝人。类似的例子,在朝代的更替时期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同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活动完成于宋朝时期,而且他宁死也不愿做元朝的臣民,身为著名的抗元领袖,称为“宋末文天祥”显然比“元初文天祥”更为合适。基于上述理由,得出两点结论,即如果从确切的年代上而言,文天祥是无疑使宋末元初之人,但如果从习惯上和情感上而言的话,文天祥则通常被当做南宋人。

古人称谓繁多,光父母取的名字和官家给的封号、谥号就够多的了,偏偏古人还爱给自己改改名、字,取个“号”什么的,所以导致几百年后的现代人有点犯晕。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字履善,生前被朝廷封为信国公,死后被后世追谥为“忠烈”,所以有时也被称为“文履善”“文信国公”“文忠烈公”。

后来,文天祥又给自己取了“号”,先是“文山”,后来大概仰慕到家的清静无为,又取了个“浮沐道人”。说到这里,现代人一定觉得文天祥的名称已经不能再多了。事实上,文天祥还有一个“字”叫“宋瑞”,这“宋瑞”二字大有来头,既不是父母取的,也不是自己加的,其来历颇有故事性。

文天祥少有才名,21岁就进京赶考。不巧的是,在殿试前文天祥生病了,只好带病参考,如果一直病着,可能会名落孙山也说不定。可是,也许是老天帮忙,进考场的时候众多考生一拥而入,夹在中间的文天祥被挤出了一身汗,居然身体舒服了,头脑也清醒了。于是,满腹才学的文天祥草稿也没打,就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而正是这一万多次的文章让文天祥走入仕途,名垂史册。

按照宋朝的常规,殿试排名由皇帝亲自拍板。当时的南宋皇帝是宋理宗赵贵和,此人出身于民间,在即位之初还有点抱负,没几年就宠幸阿谀奉承的贾似道,成了南宋有名的昏君。昏君归昏君,眼光还是有一点的,当宋理宗看到文天祥的试卷时,眼前一亮,立即就钦点文天祥为金科状元。接着,宋理宗拆开“糊名”的试卷,看到考生的大名是“文天祥”,觉得很吉利,更加喜出望外,他对在场的学者王应麟说道:“此天之祥,宋之瑞也!”于是,文天祥改字“宋瑞”,文天祥字宋瑞,就是这样来的。

蜡烛课文原文

地点: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

人物: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

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

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

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一个初冬的夜晚,屋外的风猛烈地吹着。伯诺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在桌边的伯诺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

伯诺德夫人—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杰奎琳—(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

伯诺德夫人—(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

杰克—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

[伯诺德夫人这时已经把那半截蜡烛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餐桌最显眼的地方。

杰克—(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放心吧,妈妈。

杰奎琳—(点点头)妈妈,我懂。我真讨厌德国佬。

伯诺德夫人—(凝视着烛台喃喃自语)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过了不久,嘭嘭嘭嘭,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例行检查来了。很奇怪,检查完了,他们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也许是因为外面风太大了。

中尉甲—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中尉乙—(厉声)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

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少校—那么,晚安,小姑娘。

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伯诺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手指课文原文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无名指本身的用处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五指的特点:

它们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特点: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最肯吃苦。

食指特点:不窈窕;工作复杂。

中指特点: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养尊处优。

无名指和小指特点: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能力薄弱。

一、对句子的理解。

1、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二、对词语的理解。

堂皇:形容气势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裕环境。

文天祥《得儿女消息》原文赏析

时值深秋,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文天祥战败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文天祥这两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金陵驿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赏析。

第一首。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第二首。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头两句从宋高宗当年的行宫,写到此时亡国的现实,连德祐皇帝(即宋端宗)也向元朝下拜称臣了。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从德祐皇帝写到小皇帝昺,两句分写皇帝的一降一死,概括地反映了南宋亡国的悲惨。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两句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诗意,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国亡家破的孤寂危苦的心情。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最后,作者告诫自己,要为后世作出榜样。的确,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译文。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江山沦丧在于没有宏伟的谋划,连德祐皇帝也向异族下拜称臣,就像从天上落入泥涂。

德祐已是亡国之君,即使杜鹃啼到嘴角流血也是无家可归了,小皇帝也死于非命。

人已老去,秋风吹得我心情不佳,梦中醒来,寒月照着孤寂的人。

在历史长河中,暂时的成败不算什么,最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称道自己是一个大丈夫。

作者资料: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关了三年。元军屡次劝他投降,都被他坚决拒绝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先生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九死一生,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册!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作品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文档为doc格式。

人生课文原文

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的比喻使我惊讶。我好奇地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

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

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天祥《得儿女消息》原文赏析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东晋程旼、唐代韩愈、张九龄,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齐名。

除夜,一是指除夕之夜、大年三十晚上(newyear'seve);二是指冬至前一日之夜。元稹、高适、文天祥还有同名诗词《除夜》。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松鼠》课文原文

我曾在其它地方谈起过这只巴西松鼠,它全身呈深铜绿色,高高翘起的尾巴顶部和腹部呈红色。也许我这样描绘它嫌早了点儿,其实我对它并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因为,那时我把它叫做“田松鼠”和丽科特。比我聪明的人恐怕也会全搞错的。

最初我就觉察到皮蒂的确野性十足,换句话说,它对人一无所知,竟然以为可以无所顾忌。它的身上燃烧着一颗海盗和山大王的灵魂,并在它那站起来才二十二厘米长的身体里随意地表现出来。

第一天,它就把波斯猫吓得直打哆嗦,而叭儿狗在它面前简直就说不出话来。瞧着这个快活、疯癫的家伙一本正经地坐在椅子靠背上,瞪着那双羚羊般椭圆形眼睛盯着每一样东西,有谁会不发抖呢?它一边嘴里咂咂作响,一边摇晃它那嵌有一条“涤带”的可爱的圆耳朵,把榛子壳和它的威风胡乱地撒向我那些惊愕不已的小动物。

第一天,它喝牛奶,在我头发上蹭干净双手,然后摹仿松鸦的叫声,朝空中蹦跳。它沿着天花板的突饰奔跑,隔一段时间,又趴在一块路易十六时代的地毯上,把一个戴头盔的半裸人物的鼻子吃掉。不过,它并不认为我会惩罚它,又回到我的肩上,梳理我的头发,并且把它那冰冷而友善的小鼻子、肉乎乎的舌头在我耳朵下方摩擦,它那独特的气息散发出麝香的芳香。

“它挺可爱的,可是……它对人友好吗?”我的男女朋友这样问道。

他们真放肆,竟如此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而他们的问题总是同样的问题。多么苛刻,而且,对待动物多么卑劣……“有来有往”,可是我们又给了动物什么呢?一点食物,——和一条锁链。

“把它栓起来,它抓了一团毛线!”

一条在皮蒂童年时就箍在它腰周围的锁链磨损了它的毛皮。它那像羽毛一样轻盈、像火焰一样闪耀、翘在空中的尾巴在跳来跳去时发出一种如囚犯戴的镣铐的声音。

“抓住它,把它栓起来,它把糖果盒拿走啦!”

它被缚住以后,就把自己手指长长的手、那一天要洗十次、保养得很好的手塞进钢制腰带和肋部之间,陷入沉思。当我带它去乡下时,我才恍然大悟,直到那时,它一直过的是沉闷的城市生活。它没有马上从敞开的笼门走出。它把两只手紧紧贴在胸前,聚精会神地眺望由花园、草地和大海构成的一望无际的绿色,身体则很有规律地颤动,我只能把这种颤动比做生命垂危的蝴蝶的抖动。它那美丽的、像一颗泪珠般凸起的眼睛里映出一片绿色。

不过,皮蒂已经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并不指望有过分的恩赐。我牵住链子的另一端,它便随我一道在草坪上行走。在草坪里,它干净利落地小便,采摘一粒粒黑色的野果籽。然后,它用前肢抓住一棵盛开着鲜花的女贞树底部的枝桠,发疯似地摇动它,咬住它,好像要看一看这树枝是否是活的。

然而,那时它只有一条稍长的锁链。难道不该警惕野猫、狗、寒夜,尤其是我放养的四只来回盘旋了望的雀鹰吗?那些自由自在走动的动物渐渐靠近它,有时使它亢奋,有时又惹它发怒。它遇见一条脆蛇蜴,耳朵之间的额头上便马上堆起皱纹,竖起了脖子和尾巴的簇毛,血丝也蒙上了暗色水晶般的眼睛。在我起来调解之前,皮蒂已在那里翻了个空心筋斗,像一只好斗的公鸡在空中打了个旋,那蠕蠕而动、并不伤人的小蛇已然躺在地上,断成了两半截。

对癞蛤蟆,松鼠仅仅表现出相当反常的厌恶。有时它向表皮长满疙瘩、肥肥的雌性癞蛤蟆伸出了爪子,显得很友好地搔它那脓包状的脑袋,但癞蛤蟆却鼓起了肚子,表示拒绝,皮蒂气得眼睛都红了(的确是这样),发出刺耳的喊杀声。

它度过了愉快而充实的复活节,它发胖了。除了我敞开给它的榛子、核桃、杏仁外,它还咬了窗帘、镜框的一角,凿穿了一个银匙,整天把一根葡萄枝搂在怀里来回走动,并用嘴唇舔着。它在我两肩之间轻盈地窜来窜去,朝我的耳朵吹气,可我讨厌他身上那条链子发出的声音和它柔软光滑的肋部的周围那一小圈被磨损的皮毛。

五六月间,在巴黎我那小小的园子里开满了白洋槐花,杜鹃花和葵花。皮蒂被关在笼子里,它把自己可爱的鼻子挤在两条栏杆之间……我知道,我最终会打开笼子,解开它的锁链,并且我会想念它。

我给皮蒂自由的时候,回想起来正是六月,那时和煦的微风轻轻吹拂,洋槐花和双瓣樱桃花宛如一条条洁白的斜线在空中摇曳,而重获自由的松鼠却一动不动,它双手交叉,久久地、聚精会神地坐在窗台上。它开始做自己的习惯动作——把手塞进腹部与链子之间,但是它没有找到链子。它笨拙而轻轻地跳了一下,估量那个原先拴它的锁链的准确长度,然后又尝试着跳了一下,那一刻,它只是瞅着我。最后,它不安地咳嗽,接着变快速地奔跑起来,然后,消失得没有一点踪迹。

那一天,它没有离开花园。在杜鹃花、洋槐花丛中,在我那低矮的房子的天沟里,重新开始那人间天堂般的生活。一群燕子和麻雀飞来飞去,它们围着皮蒂,对它歌唱,时而用喙啄它,它便咕唧不休,开始蹦蹦跳跳,鸟儿们看见它这样,劈劈啪啪地像鼓掌似地舞动翅膀。它欣喜若狂,得意忘形,追逐着我那只宝贝猫,并把猫从洋槐树那儿撵走,它自鸣得意,像洗瓶毛刷那样蹲在树上,一脸满不在乎、睥睨万物的神态:“现在,轮到谁拉?”

放假了,我们管不了它拉。

皮蒂来到花园里,在三条小径环抱的几幢住房附近玩耍。它并没有失去喜欢社交的性情,甚至还向那里的居民施展自己的社交本领,于是有人前来对我说:“皮蒂在尼古罗街午餐,吃了高脚盘里的合同和一些葡萄干。”

“皮蒂在维塔尔街躺了两个小时。它坐在钢琴上,听小姑娘学唱歌。”

“有人从勒鲁太太家来,说要看一看皮蒂有没有带回一把镶银的玳瑁小梳子,它是从小梳妆台上拿走的。不过,勒鲁太太说,如果找不到,也没有关系。”

它每天早上出去,晚上回来,精力充沛,皮毛光亮,因为获得自由的缘故,甚至因为感恩的缘故,它显得神采飞扬,它从来也不会忘记回家,从来也不会忘记向我滥施松鼠式的爱抚和亲吻。这重新开始的世界,这一和谐状态,这野生动物和我们之间的纯洁关系,持续了两三个星期。有一天晚上,皮蒂没有回来,从此以后的晚上也没有再回来。我确信,人类的双手重新箍住了它,箍住了它的毛皮,它那用来滑跳的柔软的后爪,它那为了伸出脑袋让人抚摸而贴在两侧的耳朵。

正是由于想起皮蒂,想起那些生活在我们中间感到别扭,因而悲伤地隐居起来的其它野生动物,我才经常体味到“对人的厌恶”。

《麋鹿》课文原文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描写了大丰自然保护区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麋鹿“四不像”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第三部分(5-7自然段),写麋鹿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

《麋鹿》课文原文

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这是在著名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出现的一幕.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我国古代著名小说《封神榜》中把“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与其它动物一样,麋鹿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00公斤,角长达80厘米,每年脱换一次.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雌麋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长尾巴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中的生活.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它鹿类要长,超过九个半月,每胎仅产一仔.雄性小鹿两岁时长角分叉,六岁时叉角才发育完全.

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汉朝以后就逐渐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随后,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动物园里展出.19,“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到1967年,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400多头,并向各国输出.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英国7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从此,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如今,这群珍异动物正在祖国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

第一段(1)写了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姓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0记述了麋鹿经历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传奇经历。

外姓: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俗称四不象.

生活习性:食草性哺乳动物,角每两年脱换一次,经常在水中觅食站立跋涉潜游,在夏季毛呈棕红色,冬季呈棕灰色,它的自然繁殖力低.

传奇经历:3000多年前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有麋鹿,在汉朝逐渐减少,竟然销声匿迹.1865年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随后数十头被陆续盗往欧洲.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披麋鹿惨遭厄运.后来.只有英国贝福特的私人别墅里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67年,麋鹿以达到400头,至今以有头.

1986年8月,39头选自英国七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

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分段:

第一段(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浣溪沙·消息谁传到拒霜原文及赏析

银蒜押帘人寂寂,玉钗敲烛信茫茫。黄花开也近重阳。

译文。

究竟是谁传来消息说木芙蓉花开的时候那人就会归来?长天一色,两行大雁缓缓斜向南飞去,晚秋的景致益发凄凉。

蒜头形的银制帘坠压着帘子,有人寂寞地独坐闺中,玉钗轻轻敲着竹,而心中的人踪迹杳无,菊花又盛开了,眼看重阳就要近了。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拒霜:木芙蓉花,俗称芙蓉或芙蓉花,仲秋开花,耐寒不落,故名。

银蒜:银制的蒜形帘押。

玉钗敲竹:用玉钗轻轻敲竹,表示心事难耐,借以排遣愁怀。一作“玉钗敲烛”。

从词的内容来看,这是写重阳节到来,诗人又深切地怀念起往日的情人来了,他彷徨不安,踌躇难耐,遂赋此以排遣孤寂无聊的幽情。值得注意的是词全从对方落笔,这就加倍地表现出他那强烈而深挚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上片写室外秋景及心境:拒霜花开,斜燕南飞,而征人消息杳然,无人传递,倍感秋色凄凉。此处秋景其实清爽:拒红霜,晴空碧,雁斜飞,并无黯淡之状。元代白珽《西湖赋》云:“秋荣不淡,拒霜已红。”然而木芙蓉性颇耐寒,且能“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苏轼《和陈述古拒霜花》),虽时至晚秋而红艳如故。唐李群玉《九日》诗云:“半岭残阳衔树落,一行斜雁向人来。”黄昏残阳,斜雁向人,色彩昏暗,氛围悲凉;而此处则是碧空如洗,天阔气清,斜雁南飞,氛围开朗。思妇眼中之秋景乃“有我之境”:或许征人有约中秋返家团聚,此时拒霜已开,不见人归,虽花红而难令伊人心暖;常言鸿雁传书,如今雁群斜飞未传征人消息,虽天碧亦是伤心碧,只能令伊人心伤。因此,凄凉的并非秋色,实乃思妇心境。

这首词在意象使用上主要采用了渲染法,尤其是对“秋”的渲染。不知何时,思念的人在远方传来消息说秋天会回到她的身边,于是秋就超出本身作为季节的含义,成为了相见的时间,成为期盼的季节。这词中首先是“拒霜”花开,然后“两行秋雁”,后更直接说“晚秋风景”、“黄花开”以及“近重阳”,这些都在刻意点染季节。可以说这首词是通过渲染秋来突出愁,要表达的正是期待落空的愁思。

除用渲染法表达情感外,词中还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点染法,对“闲”进行了很好的点染。下片三句中人寂寞凄凉,万事无心,百无聊赖,无尽空虚,尤其是“玉钗敲烛”一句,表现的何等空虚。词中通过渲染和点染的结合,表现出客观世界的“秋”以及浅层内心世界的“闲”,从而将深层次的“凄凉”表达出来。

浣溪沙·消息谁传到拒霜原文及赏析

消息谁传到拒霜。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银蒜押帘人寂寂,玉钗敲竹信茫茫。黄花开也近重阳。

1、拒霜:即木芙蓉。因木芙蓉八月始开,故名拒霜。

2、银蒜:铸成蒜形的银块,悬在帘下压重。

此悲秋词也。木芙蓉、雁、黄花等均为秋天常见意象。上片为动景亦为远景:木芙蓉绽放,大雁南归,释放出秋天的信息。可是此动态的景致在词人笔下并未作欢快雀跃之语,而是从歇拍“晚秋风景倍凄凉”一句转入下片的静景亦是词人眼中的近景:“银蒜押帘”、“玉钗敲竹”是景,“人寂寂”、“信茫茫”又从景中带出情,则景是凄凉秋景,情是凄凉情绪。低吟此阕,语调谐婉,情致缠绵,令人联想起北宋秦观的《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意境何其相似,只是少游词多了一分轻灵飘逸,性德词却多了一分萧瑟低沉。

称赞课文原文

这节课的设计,我定位于学生,以学定教。让学生通过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然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通过读文、感悟、动画、游戏、体验等形式理解课文,突破难点。这个学期,我着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前认真地做好预习,学写批注,把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写在旁边,读后的感悟写下来;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划出来,在旁边打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展示,已经显示了成效。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有价值的问题率较高。有的学生一下就提出了整篇课文的问题所在,如“声音的波纹是什么样的?”、“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的荡回来”是什么意思?“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也说明学生用心去读文了。

课开始,我以故事的方式导入,这时学生只能笼统地说出是回声想象。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通过小明妈妈的角色转换,告诉小明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明白其中的原理。在他们口述时,如果学生把“石壁”一词换成“大山”,说明学生真正地了解了回声,达到了落实的目的。

跳水课文原文

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船上的人都站在甲板上。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可笑的鬼脸,模仿人的样子。它显然知道大家拿着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猴子跳到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它好像故意让这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不一会儿,他已经顺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了。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时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灵巧、更快。“你逃不了!”孩子一边喊一边往上爬。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气急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了,这时凭借子把身子尽量伸直,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爬到桅杆的顶端,乱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

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都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惊呆了。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

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见下边的声音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本来是要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跞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一颗炮弹落到大海里。二十个勇敢的水手已经由船上跳到海里。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孩子的身体浮上来了。水手们把他抓住,拉到甲板上。过了几分钟,孩子的鼻子里、嘴里控出许多水。他又开始呼吸了。

乌塔课文原文

那天,我在罗马下了车,冒着暑气赶到青年旅馆,找到自己的房间,推门一看,吃了一惊:正对门的地上放了一床席梦思床,上面躺着一个金发小姑娘,睡得正香。

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于是匆匆洗漱完毕,也躺下了。

不知过了多久,“丁零丁零”的闹钟声惊醒了我,睡眼蒙眬地看看表,下午两点半了。小姑娘已经起身,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外出。她走了不久,我也出去了。

晚上八点多,我疲倦地回到旅馆。这时,小姑娘正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

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是中国人,现旅居德国。她一听,高兴得大叫:“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她告诉我她叫乌塔,已经14岁了。这次趁暑假游历欧洲,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我有点惊讶:“你一个人吗?”“当然。”她很自然地答道。

一个14岁的孩子,独自一人游欧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会相信。我问乌塔:“你一个人不怕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不担心吗?”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她还说,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然后,她问我,中国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旅游。我一时语塞,想了一会儿才说:“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我只好笑着承认自己的理由不太充足。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孩子们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第二天早晨,乌塔向我道别,说晚上坐火车去波恩。她还认真地告诉我要继续挣钱,以后去中国旅游。

蜡烛课文原文

《半截蜡烛》是记叙文,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秘密传递情报的法国人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为了保住情报,与德国法西斯军官巧妙周旋,最终保全情报的事。《半截蜡烛》故事性强,孩子乐于阅读。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代背景孩子们是缺乏了解的,对德国法西斯的残暴、伯诺德夫人一家所面临的危险可能也仅限于文字的理解,绝对不可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另外,文中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细腻,着力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这一写作特点也应引导学生细读感悟。故事发生在保家卫国的战争时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讲述的。课文7个小节,按事情发展顺序,开篇便交代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工作任务及他们是如何收藏情报的。接着便是一波三折的“保情报”:面对闯进来的三个德国军官,先是伯诺德夫人取来油灯,熄灭蜡烛;蜡烛又被点燃,儿子杰克欲借出去搬柴端走蜡烛却没成功;在紧急关头,女儿杰奎琳撒娇说要上楼睡觉端走了蜡烛,保住了情报。

蜡烛,已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只是偶尔在我们的生活中露一下脸。本文以“半截蜡烛”为题,突出蜡烛在文中的独特地位。它是伯诺德夫人藏匿秘密情报的所在,它是突然闯进家中的德军的照明之物,它维系着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生命之线,维系着情报站的生死存亡,维系着大批军人、国家的利益命运!全文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层层推进,让读者的心随着它的点燃、熄灭、点燃而一次次揪紧!

附原文:半截蜡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灰雀课文原文

〖理解。

城市以外或农村。

〖例句。

北京的郊外有许多名胜古迹。

【散步】。

〖理解。

为了锻炼或娱乐而到处走走。

〖例句。

春天是到郊外散步的的好时候。

【白桦树】。

〖理解。

落叶乔木,树皮白色,薄如纸,木材细密,可做家具。

〖例句。

白桦树皮可以用来楔子呢!

【胸脯】。

〖理解。

胸部;胸膛。

〖例句。

春游的路上,同学们挺着胸脯昂着头,多有精神!

【婉转】。

〖理解。

1、说话含蓄、曲折而温和。

2、声音委婉而动听。

〖例句。

每天清晨,树林里总会传来鸟儿婉转的鸣叫声。

【严寒】。

〖理解。

极度寒冷。

〖例句。

冬季的严寒丝毫不能降低建设者们的'热情。

【自言自语】。

〖理解。

独自一个人说话。

〖例句。

他一边给花浇水,还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着什么。

【欢蹦乱跳】。

〖理解。

形容活泼、健康、生命力旺盛。

〖例句。

每到过年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欢蹦乱跳的。

【果然】。

〖理解。

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的或所料相符。

〖例句。

昨天预报今天会下大雨,果然从早晨开始雨就下个没停。

【诚实】。

〖理解。

内心与言行一致,不虚假。

〖例句。

诚实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一面课文原文

在国外读书的第一个假日,我决定做一次漂流旅行。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

筏子顺流而下,到了傍晚,河面变窄了。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不久,筏子漂到了水势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围一片漆黑,我想大声呼喊,给自己壮胆鼓劲。还没等喊出口,只觉得眼前一黑,便落入激流之中。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来到一座小镇,走进一家面包店。

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此时我身无分文,只好脱下新买的大衣。老板接过去看了看,耸了耸鼻子,还给了我。突然,老板眼里闪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惊奇地问:“那是什么?”

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

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老板转身拿起一块面包,见我没有反应,以为我嫌少,又拿起两块面包递给我。

“可以吗?交换吧。”老板冲着我打手势。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房里,身边站着的就是面包店的老板。他见我醒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这时我才发现,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心爱的五星红旗。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课文从三个方面叙述事件的经过,第一部分写“我”在一次漂流活动中失事,处境非常艰难;第二部分写“我”与面包店老板打交道的过程,“我”断然拒绝了他提出的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第三部分写“我”的行为感动了面包店老板,“我”也得到了救助。课文思路清晰,在表达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写法。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国际理解”的内涵,即国与国之间要互相尊重,人民要友好往来。“国际理解”并不是放弃民族自尊,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重;二是学习一些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难点是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峡课文原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感悟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的感情。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个字吗?峡,何谓峡?两山夹水的地方,说到峡,风光最为旖旎迷人的那当属“三峡”,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跟着我们的导游——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一起去神游一番,去揭开三峡神秘的面纱,准备好了吗?那去之前我们先熟悉一下环境,先看一段有关三峡风光的短片。

(屏显:三峡风光[配乐])。

老师解说: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三峡全长192公里,指的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它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给了古今诗人无限的笔意和灵感,诗仙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走进三峡。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过渡:说三峡的景美,其实郦道元的文字更美,理学大家朱熹说,读书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须读的字字响亮。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准字形,若有把握不准的字音,可以对照注释上的读音或是借助字典,也可以和同桌交流。

请一个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点评。

2、二读课文,品味三峡的美。

(1)过渡:文章不厌千回读,但为什么三味书屋里的孩子,读的人声鼎沸,还是觉得索然无味、味同嚼蜡呢?因为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看来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除了读我们还要理解其中的意思。

那既然这样我们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疏通文义,小组讨论时,采用每人轮流说一句的形式,如果小组讨论中发现有争议的地方用圈注出来,待会我们在全班交流。

(时间5分钟)。

(2)过渡: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我仿佛已经看见思想与思想碰撞的火花了,一起来看这几句?有疑问吗?(两段文字)。

1、那这几句写了三峡的什么呢?

山水。

2、山的特点呢?

山的特点:长、多、高峻。

水的特点:盛大、清澈、激荡、迅疾。

过渡:耳听为虚、眼见实。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想不想亲眼见见三峡的山、水呢?(一组山、水的图片)。

例:三峡美,美在山。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过渡:山是高峻的,水是盛大、迅疾的,那读山的时候如何读呢?

山:静,读的舒缓。

水:动,快、声音大些、有气势。

(一泻千里的江水、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让人感到豪气万丈)。

我们说男孩子要象山一样伟岸,女孩子要象水一样灵动,我们请男孩子读山的部分,请女孩子读读水的部分。

过渡:除了写山、写夏水之外,还写了三峡的其他季节的景色,一起来看一下,请一个同学口头翻译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1、先看春冬之景,特点?

幽美给人一种色彩斑斓、欢快明朗的感受。

2、如何读?

轻松、平缓、稍稍明快点。

3、在看写了寒秋的景色,特点?

肃杀、悲凉、寒气透骨。

4、如何读?

慢、低、哀伤。

3、三读课文,领悟三峡的美。

(学生评价)想模仿吗?

请学生准备一下,教师为其配上音乐,学生评议,教师总结。

三、感悟三峡。

过渡:“知者乐山,仁者乐水”,郦道元在《三峡》中描写水。

现代作家刘白羽在《长江三峡》中描写三峡的水“万水奔腾,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粉碎。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不过,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旋涡。船从旋涡中冲过,只听的一片哗啦啦的水声······”

我觉得:这里应该补充三峡中描写水的句子:才有比较。

两组描写水的句子,你喜欢那一组为什么?

四、总结本课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三峡的山险峻壮丽,三峡的水清澈迅疾,三峡山美水美,然而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三峡仅仅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祖国有这么多美丽的山有这么多美丽的水,我们爱三峡,更爱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好,本节课就暂到这里,谢谢。

来看看我们的作业。

五、布置作业。

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推敲课文原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土烟,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土烟,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土烟,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