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个人写作 > 小学生读后感 > > 孟子离娄读后感(热门19篇)

孟子离娄读后感(热门19篇)

时间:2024-03-17 00:23:04 作者:雨中梧

阅读后的感悟与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相互交融,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读后感。在下面,你将看到一些读者们对于这本书的真诚感受和心路历程的记录。

孟子读后感

在当今社会,理性早已经被遗忘,随意的抨击他人,随意的下定结论,甚至因为缺乏理性而导致走向不归路。

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事情,缺乏理性,就是缺乏思考。

不论网络毒鸡汤还是自我的虚荣心,都是缺乏理性的表现,才导致很多人迷茫与无解。

所以,只有做到三思而后行,方可做到理智。

孟子读后感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孟子》的读后感。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

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后感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

试论孟子和杨朱的分歧。

浅析孟子“仁义”伦理思想略论。

从孟子的“王道”思想看民本政治。

仁者无敌:孟子的人生哲学。

孟子的性善论:养气养德论文。

浅论康德与孟子伦理思想之比较。

孟子“性善论”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

先秦孟子的传播思想与传播方式探析。

论孟子性善论与孩子品德教育论文。

孟子离娄读书心得

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经过“”“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读了《孟子旁通》这本书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让我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孟子读后感

拿破仑曾说:“掌控自己的内心,比占领一座城池还要难”。

生活中,看清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人,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智慧的人。

总有人会发出迷茫的疑问?为什么自己都三十好几岁的人了,依然没有自己的方向呢?

因为,我们总是可以认知一切外在的事物,而无法看清距离自己最近的内心。

当你无解时,不妨虚心听取别人的.评价,理性地与他人优劣做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选择,认清自己,才能过好一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小山丘",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武器"——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读后感

我感觉读完了《孟子》自己改变了个人,孟子这本书每一句都提醒我改变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说,以前我在家里喜欢说脏话,妈妈对我说,出去玩要早点回家,而我,却很少遵守妈妈的话,常常很晚才回家,回到家我给妈妈说,我下次再不玩这么晚了等等……但有每次都犯,这些坏习惯我都在渐渐地改正。我以前觉得自己记忆力很差,至从读了《孟子》这本圣书,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其实超级好,我感觉圣书跟普通的书比起来要智慧与奥秘很多,意思虽然现在不能完全领悟,但感觉这些圣书对我将来会有很大用处。

书院里对我最亲的人就是程老师,她教我读《学庸论语》、《孟子》,我还记得有一次,身体有点不舒服,程老师每天都摸着我的头关心我,看看发烧没有,谢谢程老师!我到张老师那个班也上过课,所以也谢谢张老师!书院里还有很多经常陪我玩的同学:胡i文、姚月、阮俊杰、姚星、游疏霖、徐慈佑……谢谢你们!

进入弘毅厚谦书院是为了读圣书,受圣贤教育教诲。我现在已经背了五万多字了!而进文礼书院需要二十万中文和十万英文才能进文礼书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进入文礼书院的目标去努力。爸爸告诉我圣贤教育可以帮助我一生。爸爸还要求我把佛经一起背,爸爸还想最终把我送去当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我其实也很喜欢读这些圣书,爸爸告诉我,我先要打好基础,以后要去文礼书院或去孔子学堂深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孟子》读后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在读本书的时候,将上篇十六字心传反复看了很多边。因为之前我有断断续续在看《孟子与公孙丑》、《原本大学微言》等书,好像每本书都会提到“内圣外王”、“内养外用”这一中心思想,反复看这十六个字,使我更加印证了在读《原本大学微言》时,一个简单的字有很多层的涵义,一个字、一个音就代表了一个观念,甚至几种观念,包括一个字在古文中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都是大有学问的,这是我之前未学到的,所以开篇就让我很受益。

“内养外用”,也就是充实自己内在的学问,修养,朝圣贤的道路上走,从事济世救人的大业。我们谈不上走圣贤道路,更谈不上济世救人,但能透过读书、学习,身为职员、家长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做到恰如其分,由内在的学问、思想的修养,而发挥到外在利己利他的事情上来,将“万事追求适度”来做为我们对理想生活的准则。

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我们每个人有生以来要扮演很多的角色,职员、家长、父母的孩子、社会的一员,不论处在什么地位都要尽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就得修养自己,当然这也是很难的。因为人的思想情绪是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凡是人都有欲望,比如好奇心、好胜心等,归纳起来都是欲望,有时不当的欲望能毁灭所有的一切,我们自己的思想领导自己正就正,领导自己坏就坏,所以我们做人处世要持平,导正自己的思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正确对待命运的方法。

前段时间朋友来电说日子过得很累,不幸福。我们就幸福这两个字展开了讨论,究竟怎样才能幸福呢?可能每个人的感悟不同,定义自然就不同,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有一个好的心态,就会拥有幸福。人生在世,坎坷磨难在所难免,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自己不能调整好心态,生活就容易打死结,必然给我们带来额外的痛苦,因此要静下心来,把自己心的根源找出来,调整这个“根源”,然后就可以“知其性”。

时间匆匆逝去,我们都会慢慢变老,从起点到终点,自然而又必然,这是每个人的路,不能逃开也不能躲开。一生,仔细想想就该尽力、尽心活好!扮演好我们每个人生阶段需要扮演的角色。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

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____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____上的教导吗?____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____。

我今后要____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合乎____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____。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

《孟子》读后感

最近,在读读背背之作业单中,我发现《孟子三章》这篇古文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三篇文言文都讲了三个不同的道理,都使我受益匪浅。

第一篇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通过战争来说明无论是人和国家,都需要人去顺和。正如文中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所以,民心所向才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统治天下也要顺从民心,想要单纯用武力统治一个国家,必定是动荡不堪的.。

第二篇是《富贵不能淫》,孟子借“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从诸侯而窃取权势,从而愤怒的立下了一个“大丈夫”标准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真正称为大丈夫。

而最后一篇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中国古代的六位历史人物:舜、博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例子,说明了人在忧患时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这三条人生格言,我一条都没有做到,此时此刻起,我也要做到“苦其心中,曾益已所不能”,做一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与同学搞好关系,从而使自己学习奋发向上!

孟子离娄上心得体会

孟子离娄上是孟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是孟子的政治理念和社会改革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通过离娄上的言论和行为,表达了他关于君王治国、社会道德和个人修身的一系列思考和观点。在我看来,孟子离娄上并非一般的建议或教训,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修养和宏观思维。以下将从孟子离娄上的内涵、君王治国、社会道德、个人修身和现实意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孟子离娄上的内涵非常深远。孟子曰:“民齐于好之,以树朝廷,并化朝廷。”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民与政府的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君王应当以尽己之力为民造福,使民众齐心协力,形成良好的国家和社会形象。其中蕴含的“好”字,不仅仅指相互喜欢,更是一种关心、关注、爱护的情感。只有国家和政府能够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关心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其次,孟子离娄上对君王治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孟子提倡“诚”和“敬”。他认为君王应当以诚实、宽厚、灵活的态度对待政治事务,化解困难和矛盾,以求和谐。同时,君王也应当尊重老师,尊重人民,尊重道德规范,以身作则,做一个威信卓越、道德高尚、以诚信为先的领袖。在孟子看来,只有君王以诚实和敬意治理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富强。

第三,孟子离娄上也强调了社会道德的重要性。孟子认为,社会道德的发展和弘扬是国家繁荣和稳定的基础条件。他通过离娄上的言论,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行和道德规范。他强调仁爱、理解、宽容、公正等核心价值观,倡导人们尊重与关心他人,以宽容去对待人与事,使社会充满和谐与尊重。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推崇和践行道德规范,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孟子离娄上对个人修身也提出了要求。他强调“以静治国”,意思是在提倡个人修养的同时,也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国家和社会的各种问题。他认为,个人修养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一个自律和品德高尚的自己,成为一个守信的个体。在离娄上中,孟子通过讲述富贵者和贫穷者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迷恋物质和权力,而应当致力于个人的修养和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最后,孟子离娄上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在当今社会中,尽管时代不同,但是人们对于和谐社会、高尚道德、诚实执政、修身立德的追求始终如一。孟子离娄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指导思想,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综上所述,孟子离娄上是一部具有重要政治和社会思想的经典著作。它概括了孟子的政治理念和社会改革思路,强调了君王治国、社会道德和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离娄上,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当代问题,实现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读后感

原文: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有人?

释义:

一个人的生命本来有道,但没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驰求,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就变成平常人,也就是凡夫、众生了。

如果作人做事,不知随时随地反省检查自己过错的话,德行是不会有所进步的,如果能时时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过错,那么这一天活着的生命就是有耻,就是有惭愧心。假使犯了过错,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辩护认为没有错,甚至推过于别人,也就根本无惭无愧了。

有惭有愧之心,是平常进德修业最大的关键。佛家学说也是如此,认为惭与愧,是人生修养非常重要的善行。有些人,非常聪明伶俐,做错了事,自己运用机心,很巧妙地为自己辩护,肯定自己没有错,这一类人,就是用心极不诚实,非常狡猾的人。惭愧两个字,对这种人根本用不上。当你不如人的时候,假如自己还没有惭愧心,那你怎么能够做到和人家一样呢?人都有好胜上进的心理,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却困于自己的坏习惯,只是自卑,不肯自求进步。其实,不必怕不如人,只要发一个惭愧、有耻之心,自己努力,别人也许十日能做到的事,自己百日、千日总可以达到与别人同样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会自我承认无耻,反而容易犯自卑感的毛病,其实能够有自卑感,已经是有知耻的动机,但是必须要拿出勇气,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没,更要奋发向上进德修业,作人做事要这样,修养心性更要如此。

读后感:

先贤所讲的无耻之心在哪里?惭愧之心在哪里?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道德和良心已经完全没有了底线。

好在我们还有油条哥、托举哥以及无数的志愿者和好心人,在这些道德模范的引领下,每个人都应心存善念,心存惭愧之心,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时一定要想想这样做能否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宗、对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让别人批评我、指责我?用内外的力量约束自己。

相信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就自然会守礼,自然能够尽义务,企业效益自然会提升,社会环境也自然会和谐。所以从当下做起,从自我做起吧。

文档为doc格式。

《孟子》读后感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孟子》读后感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曾皙爱吃羊枣,而曾子却不忍心吃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问道:“烤肉和羊枣哪一种好吃?”孟子说:“当然是烤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公孙丑说:“那么曾子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枣呢?”孟子说:“烤肉是人人都爱吃的,羊枣却是个别人爱吃的。正象避讳时只讳名不讳姓一样,姓是很多人共有的,而名是一个人独有的。”

[得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各性,只要这个各性不出去伤害别人就可以尊重。美国西方的各性是以民主为大旗坑别人点钱财。印度泥贺鲁和魔笛的各性是看谁家钱财和媳妇都像自己的,楞楞磕磕不知道自己实力,也不需要民主大旗直接取,挨揍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样的各性就不用评价了。

《孟子》读后感

原文: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有人?

释义:

一个人的生命本来有道,但没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驰求,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就变成平常人,也就是凡夫、众生了。

如果作人做事,不知随时随地反省检查自己过错的话,德行是不会有所进步的,如果能时时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过错,那么这一天活着的生命就是有耻,就是有惭愧心。假使犯了过错,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辩护认为没有错,甚至推过于别人,也就根本无惭无愧了。

有惭有愧之心,是平常进德修业最大的关键。佛家学说也是如此,认为惭与愧,是人生修养非常重要的善行。有些人,非常聪明伶俐,做错了事,自己运用机心,很巧妙地为自己辩护,肯定自己没有错,这一类人,就是用心极不诚实,非常狡猾的人。惭愧两个字,对这种人根本用不上。当你不如人的时候,假如自己还没有惭愧心,那你怎么能够做到和人家一样呢?人都有好胜上进的心理,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却困于自己的坏习惯,只是自卑,不肯自求进步。其实,不必怕不如人,只要发一个惭愧、有耻之心,自己努力,别人也许十日能做到的事,自己百日、千日总可以达到与别人同样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会自我承认无耻,反而容易犯自卑感的毛病,其实能够有自卑感,已经是有知耻的动机,但是必须要拿出勇气,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没,更要奋发向上进德修业,作人做事要这样,修养心性更要如此。

读后感:

先贤所讲的无耻之心在哪里?惭愧之心在哪里?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道德和良心已经完全没有了底线。

好在我们还有油条哥、托举哥以及无数的志愿者和好心人,在这些道德模范的引领下,每个人都应心存善念,心存惭愧之心,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时一定要想想这样做能否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宗、对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让别人批评我、指责我?用内外的力量约束自己。

相信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就自然会守礼,自然能够尽义务,企业效益自然会提升,社会环境也自然会和谐。所以从当下做起,从自我做起吧。

孟子离娄读书心得

读书是最美好的事情,当我们细细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心得了。我们一起来写写关于读书的心得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孟子离娄读书心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该书畅达的说理,充沛的气势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其“仁者无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其“仁政”观点,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治国良策。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孟子》一书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出自《孟子》一书的成语“揠苗助长”,曾经被改写为一则寓言故事编入小学教材。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长得好,只能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最终必然失败。教学和植物生长一样,也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营养,学会知识,提高成绩。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这则寓言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应该遵循规律、顺其自然。当我们急于求成的时候,往往显得过于浮躁,一味冒进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适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也就是说,不屑于教诲只是不循规蹈矩,不一味地从正面讲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远被教育对象,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变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当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适当地采用“不屑于教”的方法,可以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不失为一剂“良方”。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大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中一条。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个性迥异,兴趣、需求不同的新生代。要想把他们培养为一代英才,就要心怀所有学生,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快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理应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人生快乐的最高境界!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阅读它,可以启迪心智,提升境界。与经典为友,与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所有;对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心系员工生存”,实则为“只让牛儿奔跑,不让牛儿吃草”;口里曰“府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实则为“员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挤的确是鲜奶,而领导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挤的是邪恶与虚伪”。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风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归厚,则必得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则春风可化细雨,润物亦可无声。

自己贪得无厌,而呼员工要大公无私;。

自己奢侈浪费,而呼员工要简以养德。

如此为政者,与禽兽何异?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人皮的兽,不得而知。唯愿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为人为兽,自可定论。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亚圣,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儒家杰出的代表人物,。

人的本性而言,宋代以后学者一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傅佩荣先生经过研究认为,孔子、孟子都没有认为"人性本善"。而实际人性并无善恶,只有"善的倾向",即孟子相信"人性向善",人性是种倾向,说明人生是开放的,永远是一种对自我的要求,且此种要求由内而发,不是由外在给予的,因此,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实现自我向善的本性。这就不难于理解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为何总是不辞辛苦,以天下为已任,周游列国,不可为而为之,推行自己的"仁""仁政"思想,并以此为乐。他们的思想是站在了泰山之巅啊!傅佩荣先生总说,人活在世界上,就要经由不断的努力奋斗,使自己越来越好,人性向善,行善,人格越来越高,这才会享有真正的快乐,最大的快乐。

我们要学习孟子的"浩然之气"。我们都知道孟子的几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性向善",人的价值当然是由内而发,但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环境,不可忽视环境的因素,人的价值必须落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才能得以实现。孟子宣扬的"仁政"思想在他生活的年代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孟子从未言弃。他有那份自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话两千年来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对于我们凡人来说,工作学习中也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即使是最微末的细节也要全力以赴,在工作中成长,等到时机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天降大任",有承担大任的一天,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孟子》读后感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孟子离娄上心得体会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伟大思想家,被誉为“励精图治之士”。他的思想融汇了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墨家的兼爱无私,提出了“致良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孟子离娄上》是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通过描写离娄之间的对话,提出了许多深刻而实用的智慧,引导人们在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前行。本文将围绕孟子离娄上的主题展开,探讨其中的要点和体会。

首先,文章开篇即表明了孟子和离娄之间的对话的目的和背景。孟子告诉离娄他希望成为“囗”字的主人,意思是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够代表正义和道德。这一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启示:一个人的言行必须合乎正义和道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不仅如此,孟子还称赞离娄是个聪明懂事的人,提醒他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修己为先。

接着,孟子对离娄提出了“事之而知其至”和“知之而知其可”两个问题。这些问题目的在于引导离娄思考世界万物的本质和真相。孟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这个观点给人启示:人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学会深入思考,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在对话过程中,孟子还讲到了“心正与众沉浮”和“一念之善”两个重要的观点。孟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必须经受住世俗的考验,保持正直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孟子也告诉离娄,善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只要心存善念,就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观点给人们指明了追求道德完美和行善的方向,引发了人们对自身行为的深思。

此外,孟子还将人与天的关系作了深入阐述。他提到了“道”和“天命”这两个概念,认为人应当顺应天命,不可违抗。孟子认为,顺应道和天命,是一个人学习做人和处世的重要课题。儒家注重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得到了孟子的深入阐述,并通过与离娄的对话,呼吁人们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为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孟子在文章的结尾表示自己想要将身心都投入到道德实践中去,以实现“不见仁焉,无施于人”的境界。这一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启示:要想真正实现道德的高尚境界,不能只停留在言论和理论上,而要将其付诸实践,落实到身体力行的行动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孟子所追求的境界。

总之,孟子离娄上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章。通过对孟子和离娄的对话,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行为准则。这篇文章教导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实践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智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内心的正直,将善念付诸实践,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孟子离娄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